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

無盡的行願—普賢十大願王



無盡的行願—普賢十大願王
目 錄
無盡的行願—普賢十大願王
禮敬諸佛
稱讚如來
廣修供養
懺悔業障
隨喜功德
請轉法輪
請佛住世
常隨佛學
恆順眾生
普皆迴向
結語

〈德遵普賢第二〉,參加這場講座的這些菩薩,乃至極樂世界的菩薩,都依「普賢行」修行。「普賢行」就是十大願王,這十願是無盡的,不是有盡的。所謂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。這正是「普賢願」!像現代人發願都是發假的,甚至三分鐘的願都不到,只是一個心念,一時興起而已,連做世間法尚且持續不了,何況是佛法。普賢菩薩發的這十個願,第一個是「禮敬諸佛」、第二個是「稱讚如來」、第三是「廣修供養」、第四「懺悔業障」、第五「隨喜功德」、第六「請轉法輪」、第七「請佛住世」、第八「常隨佛學」、第九「恆順眾生」、第十「普皆迴向」。
普賢菩薩的十願為什麼可以無斷無盡?為什麼眾生發的願,連「求生淨土」這一願,即使起一點小小的境界風都會被動搖,就想:唉呀!怎麼念了佛身體沒有好轉啊?吃素身體沒有健康啊?念佛怎麼沒有賺大錢?……其實念佛跟賺大錢沒什麼關係,不要非因計因(不是這原因,卻誤認是這原因),為什麼都會被境界轉?因為你有所求,你有目的,你不了解世間是虛妄的。所以總在境界上去求、總在物質上去求,所以你連發願求生淨土的念都會間斷,不能持續下去。
有些女眾來學佛,一看就知道是學假的。只因家裡不如意,先生不理她,她就跑來學佛,等到先生又對她好了、又開始關心她、又開始照顧她、也不搞外遇了,先生對她講幾句好話,情執就生起來,這個修行念佛的願就退掉了。道心全部退光光,這種就是假學佛。而男眾多半是遇到事業不順,希望能在佛門得到佛菩薩的保佑等等的,都是有所求心。可是等念了佛、學了佛,事業還是不順,他也就退心了。所以一般人發的願不能相續,就是在於你有所求。有求皆苦!《心經》講:「無智亦無得」。連般若智慧尚且不可得,何況是世間有相、有漏之法,甚至是生滅變異之法,那怎麼可得!
普賢菩薩知道這個道理,「普」的意思就是「體性周遍、體性空寂」!這體性就是我們的心性,就像虛空一樣,無所不包、無所不容。包容就是自性的體狀,自性就像虛空,無所不遍、無所不包。但在包容的當下不執著,這就是「德無不周」叫做「賢」。你一執著這是我的:我的老婆、我的孩子、我的先生、我的房產、我的汽車、我的產業……,那就執著、就迷惑顛倒了。普賢菩薩知一切法的體是空的,緣生性空,從這裡發十大願,真正的發願。所以他的願不會退,他能夠成就一生補處!如同經典講:「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」。要想能夠證入佛的境界,心要空!所行要與真心本性相契合才是!要是著一法,認為法是有,那你的願就會中斷,你就不是普賢,你的行就不能稱為德行,你的德就不周、不普。德為什麼能周、能普?就是因為它隨順性德、隨順本性。世間的德,像孔子,他的德利益中國人,只有利益到這個民族。可是菩薩的德稱性,沒有民族的界線,所以能夠利益十方法界的眾生,如同菩提樹王一樣,一切眾生都受它的覆蔭,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「保佑」。
觀世音菩薩也是如此,善財童子讚歎觀世音菩薩,「聖者一味大悲心」。「一味」就是沒有分別。沒有分別的大悲心,「平等救彼眾生類」,就是這個平等心。讀《普門品》的人才知道,為什麼菩薩能夠「於苦惱死厄,能為作依怙。」因為是從體起用,所以他不會跟你記仇,記恨你哪一世殺過我、惱害過我,菩薩根本不會記仇。現在的人瞋恨心不除,有神通記起來了,哪個人什麼時候對不起自己,他就會報復,像有的鬼神就是如此!所以即使這神通也不能成佛道,因為他這神通不是正用,是迷用。普賢的願因為是稱性的,所以不退,我們的願是有相、有所求、有所得,所以會退。連二乘人都會退,二乘人的願也是有相的,權教菩薩也是有相,都是能所相待,不是能所一如!所以願會退。那你們一定很疑惑,那自己現在不是普賢菩薩,所以常常退!怎麼辦?退了再發,發了又退,怎麼辦?還是再發!熏習久了,弄假會成真!所以不要想說:「唉呀,自己不是普賢啊,也沒有見性」!這裡講的是真正的不退,是讓大家曉得什麼是「不退」,要往這上面去修!這個不退的心是你本心!是從這裡起作用。世間人都是從感情、從愛欲上面起作用,這不對,甚至有人講:「那我沒有感情,沒有愛欲,那不就跟木頭一樣」?放心吧,不會的,因為你不知道放下的自在,放得越多,所得的自在就越多,執著越重,當然就越來越不自在。所以你看畜生的執著心重,很不自在!就像魚離開了水,沒有辦法活!有些動物只能生存在寒帶!到熱帶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。所以執著得越少,就越自在,福報就越大,這是真的。
禮敬諸佛
第一個「禮敬諸佛」,有人說每樣東西都是佛,看到它就拜,桌子也拜、椅子也拜,這不叫禮敬,這是著相!剛才講「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」,心中有相、有個佛相也是著。那要怎麼禮敬諸佛?要從體起用,體是空寂的,能包容!椅子有椅子的作用,你拿來坐就好,你不要拿來打人,不要拿來做非法的行為,要如法而行,用平常心對待,你不是把它當佛來拜,那地板也是佛!你的腳不能踩地板,踩地板就是踩佛,踩佛是大罪,所以不能這麼解說。不要著相才是禮敬諸佛!那是不是看到人都拜?看到動物也拜?如果要學常不輕菩薩那也可以,但是他懂道理,他不著相,一般人不懂道理。那懂了道理,是不是就一定要學常不輕菩薩呢?不一定!
所以什麼叫「禮敬諸佛」?剛才講:心要能包容。就像現在有人在提倡中華文化,說:我中國的文化是第一,其他的文化都要跟我學習。這就不是禮敬諸佛,要知道心性周遍,眾生形類各不同,行業音聲亦無量,這一切都是心所現的。哪有叫別人來隨順你的?而且中華的文化,也不是只有儒家!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,生活中任何你眼睛看到的,幾乎都有中華文化的蘊含在裡面,包括建築、水墨、乃至文字、度量衡,統統都是中華文化,醫學、堪輿學!乃至軍事、政治、經濟,都有中華文化在裡面!儒家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點點而已,所以想要弘揚中華文化,第一個要學得中華文化的精神,中華文化的精神在於能夠包容,在於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文化。所以大家看看孔子,他就懂得周遊列國,學習人家的長處,取人之長,捨己之短,去了解各個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,尊重它、包容它,不是去到國外,或去到法國,說法國人沒有學《弟子規》,將來就完蛋了,這怎麼會是中華文化?你反而到處跟人家結惡緣!去到美國、去到英國,都叫外國人來學中華文化,這就是顛倒,不但中華文化推不出去,人家還看扁你!認為你迂腐,思想觀念是倒退的!實際上中華文化,「中」就不偏;「華」就是「花」,如同現在講的各種不同的物種、各種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,都在這個地球上,能夠生存、能夠共存共榮,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。所以大家學佛要清楚,這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心量,從體起用!各種不同的風俗民情要了解,然後尊重它,不能叫外國人改變他的生活習慣。同樣是講孝道,中國人認為的孝道,跟外國人認為的孝道不一樣!同樣是講一個打招呼,有些國家他打招呼是擁抱,這裡打招呼也許就舉個手,古人打招呼是作揖,都不一樣!你不能在形象上要人家改變!要去尊重,懂得入境要隨俗。
如果都要人家來學中華文化,那只會發生戰爭!這個世界發生過一次世界大戰、二次世界大戰,原因就是因為我相不除,心沒有辦法包容,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優越的,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,叫別人都要來學你,跟你一樣,那就產生了戰爭了。所以現在有些人在提倡這些東西,好像是在提倡,但是跟佛法講的完全不相應,不但跟佛法講的不相應,跟中華文化的精神也不相應,在表面上好像是在弘揚中華文化,實際上在滅除中華文化,起碼要知道中國人的心量是非常地大。中國的聖人、賢人,甚至歷代的這些盛世這些君王的心量都非常地大,他能夠用和平的方法,包容各種不同的民族,這才是有學到中國的文化,佛教到中國後轉型也成為中華文化。一部《四庫全書》分四個部類:經、史、子、集,儒家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,其他還有諸子百家等,有各種不同的學問,連做衣服有衣服的學問、經商有經商的學問、甚至泡茶喝水,都有它的學問!確實是博大精深!絕不能叫人家學《弟子規》就等於是中華文化!連李毓秀也沒有這樣講!所以要清楚「禮敬諸佛」的意義,對所有的眾生要平等尊重,要平等和睦!不能夠排斥對方,不能夠要求對方去學你喜歡的、認可的,那這個就是錯誤的思想觀念,就是沒有做到普賢菩薩教的禮敬諸佛。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,心量要大,要懂得禮敬!這才真正有學到佛。不是只在事相上,以為看看中國的書,就叫學中華文化,那是著相,不是真學!只是學文字,是佛法講的「文字學人」!禪宗講得更不好聽,叫做「知解宗徒」!
所以真正要學的是心法,不是學事相,不是寫寫毛筆,讀讀《四書》、《論語》,就算在學中華文化,那只是在學中華文化的表相,心髓要能抓得到,它是包容的!如同花一樣五彩繽紛,為什麼能開花?能結果?就是因為它能包容,不是心存排斥。你排斥人家就不歡迎你、不喜歡你!所以真正要能夠在現代的社會,學佛能夠成功,你學習中華文化的精神,要像剛才講的這樣子學!這是普賢菩薩教的,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心!他的眼界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普眼境界!什麼叫普眼境界?他的眼界,也就是見識,看到的比我們還多!他一眼普觀十方法界!看得非常地透徹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都非常地清楚,他看透以後教給我們—禮敬諸佛,對於不同的文化,你要去包容,這點很重要,不是叫他們都來跟我們中國人學習,這是一種錯誤的提倡方式,連世間法都不會這樣!學到後來,人家認為中國人是自大且自私的,是沒有遠見的,是心量狹窄的,乍看好像是在發揚中華文化,實際上反而讓人家看扁並排斥中華文化,這點要非常地清楚!
在平常的時候就要知道,一切眾生是同一體性,這「體」先知道,你才能夠禮敬,禮敬是不是壞的也要跟他學?壞的不用跟他學。這需要有智慧,不要錯會。像現在有所謂的同性戀,難道你要跟他學嗎?你們不要說:法師你也要尊重他、也要贊同他。那是你聽經聽錯了,聽到後來是非不分,那就是顛倒。同性戀在佛門是屬邪淫!實際上清淨佛門裡面也沒有什麼正淫或邪淫,即使男女也是邪淫,同性戀也是邪淫。這種不要學,這才有智慧!不能說普賢十願第一個就要包容,就好壞不分,那你這個「行」裡面就沒有智,慈悲裡面就沒有智慧,慈是周遍的,但是在裡面要有智慧,對的才學、才做,不對的不能做,所以這「普賢行」不好講!就像有人聽到「什麼都一樣」,學儒跟學佛都一樣,或是學外道跟學佛也一樣。就有出家人還俗了,跑去學其他宗教,他說都一樣嘛!
既然都一樣為什麼你不好好學佛?有人說儒教跟佛教都一樣,所謂「都一樣」,是講體性一樣,但相用不一樣,佛法講的是般若,講的是心性。儒家所說不過人天,甚至講「天」的部分也非常少,多數講到人道,也沒有講到鬼神道。佛法講十法界,所以不一樣。說一樣是講體性,在相用上絕對不同。還有同修說,既然念佛可以攝心,那為什麼不念一二三四?這就是搞錯了,同樣是音聲,但是它的作用不一樣,更在於這音聲背後代表的意義。現在有所謂的「水結晶報告」,不懂佛法的人,誤以為水會聽人的音聲,實際上不是水會聽,而是這音聲所代表的意義去轉變了它,不是水會聽!凡夫不懂這道理所以錯會。如果水會聽,它就不叫「無情」,那它就是「有情」,你罵水,它不會起瞋恨!只是水結晶樣子變差,等一下讚歎它,它又好了,所以它是隨有情眾生而轉變。可是你罵有情眾生,他可是會記恨你一輩子的,這是有情眾生!所以要搞清楚「水結晶的報告」的真正意思,不是水能聽。這裡的水是屬於無情。那麼,哪邊的水能聽?極樂世界的水會聽,華藏世界的水會聽。那為什麼華藏世界的水會聽?因為全體轉過來了。實際上,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,所有的一草一物,都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所顯現的,所以說那裡的水也是佛、風也是佛,因為都是佛的作用,沒有分有情跟無情了。有情、無情是在迷分上去分的。現代很多人都搞不清楚,所以錯說為「一樣」。那可不一樣啊,這千萬要清楚,不能混濫,若混在一起,那你就「是非不分」了。若是非不分那在佛教是叫「愚癡」,你就造作愚癡的業。所以,普賢菩薩講的「禮敬諸佛」,不是叫大家看到桌椅板凳就去拜它,是它有它的作用,你就應當發揮它的作用,好好如理如法地使用、保養,該擦的時候要擦,該上油的時候要上油,才叫禮敬諸佛,這是對無情禮敬。
那對有情眾生如何做到禮敬諸佛?每個眾生都有佛性,有佛性者應當成佛,所以要介紹對方來接觸道場、來學佛,把他的佛性開發出來,這才是真正的禮敬。真正的修行人遇到眾生就會勸他來學佛。遇到動物就方便給牠授三皈依,有人說:三皈依一定要法師才能授,不是的,有碰到就隨緣幫牠授,所以要懂得怎樣才是禮敬諸佛,不是一直在事相上磕頭、禮拜、作揖……,禮敬諸佛的心法,在於能夠知道心性廣容,自性如同虛空,包容一切、不著一切,從這裡做出發點,這樣的禮敬才叫徹底。每個地方、每個地區都有它的風俗習慣,不要去違背它們的風俗習慣,這才叫「禮」。所以,不要常常想著中國人很偉大,去看到別的人、別的國家,就說人家都不如法。這不對,中華文化的精神在於能夠包容,並不像現在有些人提倡的這麼狹窄,這點要清楚。
說至究竟,對於心性要能夠契入,才是真正的禮敬,不是在事相上分別、取捨相的好壞、大小,這些禮敬都不稱性,都是有所對、有所著的。「禮敬諸佛」跟一般人所想的禮敬不一樣的,所以自己的心量要大,菩薩的心量是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能令長劫入短劫,有劫入無劫。這個世界的轉變有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,「無劫」就是空劫,有無可以相互即入,《華嚴經》的用詞叫即入,有無可以相互契合,這是菩薩的心量。能夠開一念為萬年,收萬年於一念,這是長劫入短劫,短劫入長劫,這是菩薩的心量。凡夫心量狹窄,能所相對。順我意的、跟我比較好的,就對他好一點,逆我的就對他瞋恨,不光是自己的同事、朋友、同學,甚至對自己的家人也都如此分別。哪個小孩比較貼心,就對他好一點,哪個小孩比較不貼心,你也會心生分別,在裡面愛憎取捨不休。明明都是你的小孩,但是還是有這麼重的分別心,就是現代人講的「偏心」,這也是學佛修行的問題,都是心不清淨所造成的差別。所以為什麼要講「禮敬諸佛」,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有佛性者皆當成佛,所以應當禮敬,乃至畜生類、無情類也應該禮敬。所謂「物盡其用」就是禮敬無情。華嚴宗杜順和尚的《漩澓頌》裡面講得相當圓滿,內容是「若人欲識真空理,身內真如還遍外,情與無情共一體,處處皆同真法界」,意思是說:如果有人想識得真實相的義理。「真空理」就是實相的道理,要曉得身內跟身外是同一體性,所以叫「還遍外」,有情跟無情都同一心,不起分別心!這才是菩薩的心量!接下來是:「只用一念觀一境,一切諸境同時會」,是說:用一心照一切境界,一切境界就是「無分別境界」,在天台宗叫:一心三觀照一境三諦。即是如如智照如如理,境智一如,以一念觀一境,一切諸境同時會。因為從心所現,而心沒有分別,所以同時顯現出來,這就是常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是一切諸境同時會。再來:「於一境中一切智,一切智中諸法界」,在一境當中能夠發般若智慧就叫一切智,一切智即是十法界,亦是諸法界,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心量,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,禮敬諸佛是要做到這樣的深入程度。不能只在事相上,看到桌椅板凳拜它,看到狗、看到貓你就頂禮牠,說牠也是佛,這都是著相,你對於道理能不能了解,不要著相!「常說佛法不壞世間法,就是當你懂得實相道理時,仍不壞事相上的常理規矩」,這點相當地重要。對於小貓、小狗等動物,不要虐待牠們,要常常跟牠結緣,拿些吃的東西給牠們,這是最好的結緣,不要故意嚇牠、不要虐待牠,尤其年紀小的孩子,常常會虐待動物,有的是在學校抓昆蟲或抓蟑螂來虐待,這都是童稚無知造下殺生害命的罪業,大人都要注意。再來講到「一念照入於多劫,一一念劫收一切」,一念可以展開成多劫,所以叫照入。因為我們眾生迷於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知道三世是一念。但是菩薩知道了所謂三世是一念,所以一念展開來成為三世、甚至為九世,《華嚴》講的九世一念,一念九世,所以一念照入於多劫,一一念劫收一切,時間是抽象的概念,抽象的概念跟非抽象概念的可以合在一起,叫一一念劫收一切,最後的「時處帝網現重重。一切智通無罣礙。」是講你的心量如同法界,就像「帝網珠」,帝網珠就是帝釋天羅網上的珠,光光交映,重重相攝,真心本性就是如此呈現法界。但是眾生著相,一著相馬上就變成:此非彼,彼非此,能非所,所非能,這是著相所帶來的無比大害處,所以連最基本的禮敬諸佛,都沒有辦法做到,這是講禮敬諸佛。
稱讚如來
第二個「稱讚如來」,稱讚是稱讚佛性、稱讚法性,不是叫大家到處綺語。很多人搞錯,說要稱讚如來,就看誰都是如來,就講一些綺語、好聽話,讓人家生歡喜心,讓人家對他產生好印象,好人對他也產生好印象,壞人對他也產生好印象,說這是在修「稱讚如來」。那你的「我相」除了沒有?「人相」有沒有除?若說眾生稱讚你,你稱讚眾生,這是人相沒有除掉。四相具足,不算是真做到稱讚如來。「我相」、「人相」、「眾生相」、「壽者相」,壽是壽命,壽者相是講「相續相」,所以這四相實際上還是歸結到一相,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我相」,我相一旦現前,其他的三相就跟著現前,所以叫四相具足。所以「稱讚如來」,是要稱讚佛性、稱讚性德、稱讚法性。該怎麼稱讚?嘴巴稱讚只是其中一項。還要講法,身要奉持佛法,隨順法性、隨順佛性,這才叫稱讚。「稱」是稱揚,「讚」是讚歎,是禮讚的意思。所以是身口意三業要皈敬佛性。《菩薩梵網經》講:「常生佛性孝順心」,這孝順心是從佛性來的,行為要跟佛性相應,這就是稱讚如來,不要違背了佛性。佛性是不著相、不取相,這才是隨順佛性、才是稱讚如來。一切供養當中,法供養為最,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,這出自於《普賢行願品》,教大家怎樣稱讚如來。若有眾生對於佛法沒有信心、沒有道心,就要幫助他生起道心,他想要佛法,你能給他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等等,這才是真正的稱讚如來。講綺語不是稱讚如來,那是為了要讓人家對你歡喜,或是你有意去討好人家,這都是四相不除,不是真正的稱讚。講綺語不行,那講是非就更不行了。有些同修很愛講是非,亂傳是非,聽到是非就胡說八道,到處去講,造無邊的口業,這應當要警惕,不能恣意而言,你一恣意,你修的福、你修的行全部都抹滅掉了。要會稱讚,人家有好事,你能夠隨喜,甚至幫助他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,都是屬於稱讚如來裡面所含攝的,都是從體起用,知道「用不離體」很重要,普賢行不能只看事相,講普賢行一定講到佛性,所以普賢菩薩才講: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。幫助眾生行佛法,都是依照這無盡的願心、這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、起的行法,所以對於心性明了是非常地重要。不要想:「我大概不可能明了心性」,那就不好了。這是第二個稱讚如來。
會禮敬後,才懂得稱讚,稱讚不光是口稱讚,是三業都稱讚,所謂稱讚是讚揚法性。學佛不要在文字上作解,錯認為「諸佛」是指事相上的,「如來」是指性上的。在華嚴境界中沒有這些觀念,華嚴中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,才說華嚴是事事無礙法界,《法界觀門》中的事事無礙觀講到:菩薩觀事即是見理。所以說「事事無礙」!看到一切事相,事相就是佛性,所以不用再分別是「諸佛」還是「如來」,二者都說得通。在此,分別是善巧,如果你要刻意分別,那就叫大乘,不叫一乘。一乘:事就是理,見事即是見理。就像你夢中的境界,全部都是你的心所現的。並沒有一個作夢的心跟另外一個清醒的心。就是心所現的,這是一乘跟大乘不一樣的地方。一乘就是禪宗講的:「肉眼見道」。這「肉眼見道」是即凡身成佛身,這才是一乘。就像有首偈子說:「若人求佛慧,通達菩提心,父母所生身,速證大覺位」,並沒有離開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,即身成佛,這是真正一乘了義。如果還在分別是諸佛還是如來,那這是大乘,甚至是權乘,拿權乘在解十大願王,講得就不殊勝。真是所謂的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世間人講的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那是巧辯。真正圓人講的,所有法都是圓,不用刻意巧飾就法法皆圓,所謂「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」!這是真正的一乘了義。普賢菩薩的稱讚跟一般的讚美不一樣,都是隨順佛性。
廣修供養
第三個「廣修供養」。現在很多道場,會暗示要信眾給錢,他也說:「你們要廣修供養」。供養重點在於「廣」這個字,不起分別才廣。一般人都是:這個道場,我跟這位法師很熟,我親近他,我跟他比較好,我就供養他,別的法師我就不供養他。那這供養就不廣了,那你錢出得再多都不廣。還有些是出了錢,想要道場對他特別,能對他給予特權,那這供養就不清淨,就不廣了,因為有「我相」在,那就四相具足。甚至你去有些道場修布施、供養,人家要對你特別,你都要趕快辭退,趕快告訴自己是三寶弟子,應當如法,不要有特權。有的地方會搞人情,說你是大護法、你是大居士,對你特別,若你自己真正有在修行的,就知道自己要如法,要守道場的規矩,絕不可以傲慢,這樣才是真正的如法供養。廣修供養的重點在於「廣修」,當然供養的對象也可以廣。供養有四事供養—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都是,這是養身。還有流通正法也是廣修供養,現在四事供養都轉換成錢財,這是時代的轉變。養身命不能缺少,幫助佛法流通是養眾生的慧命,所以流通越廣越好。所以像我們講經及開示的內容,都可以翻成各種不同的語言,乃至一句或一小段都可以,這都是廣修供養。如果你會日文,你就翻成日文,會韓文的就翻成韓文,去跟韓國人結緣、跟日本人結緣,如果會英文的就翻成英文,去跟英國人結緣、跟美國人結緣,誰會法文就翻成法文,會西班牙文的翻成西班牙文,將佛法用各種不同的語言翻出來,去跟不同眾生結緣,把佛法流通出去,這才叫廣修供養,是法供養。現在有些人隨順自己的妄想及貪瞋癡,不願意流通正法,看到部分法寶沒有人請,或少數人請回去不看,他就拿這些作藉口開始設限制,說人家請回去都不看,不要再流通那麼多、不需要再印了。這種就沒有做到廣修供養,根本不是真正的學佛人。真正的學佛人,很清楚佛教是什麼,也知道普賢菩薩是怎麼教我們的。所以從反向來看,這些障礙法寶流通的人,能不能成佛?絕對不行。能不能往生淨土?也很難說。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他一定會不習慣,那邊的菩薩都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都是修普賢行,《普賢行》中有一條「廣修供養」,要流通正法他做不到,既然做不到,那跟極樂世界就不相應。所以大家要能夠流通正法,這才能與普賢菩薩相應,與西方淨土相應。要設法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送到十方,所謂名號就包含著他講經的內容,也包含釋迦牟尼佛講經的內容,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佛法流通,想辦法送到十方去,這才是真正的廣修供養。
身行六度時,要知道法性沒有身心相,所以常行精進波羅蜜。法界沒有身心相,所以行布施波羅蜜、行持戒波羅蜜……,這是一乘,諸藏純雜具德門。這樣子做,六度就是一乘。要是從事相上做,雖然也發大乘心,但那是權教,布施不是持戒,持戒不是忍辱,是個個獨立。華嚴境界是修布施的時候一切皆布施,一切法皆攝歸布施。所以這三業的稱讚跟一般的說法不同,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,那這普賢無盡願行就不殊勝,心量就不廣了。常講心量要大,心量大不是指大小的大,要沒有煩惱,要無礙,這才叫真正的心量大。就像剛講的《漩澓頌》,一念能入多劫,多劫能收一念,一境當中即是一切智,一切智即是諸境,要「境智一如」這心量才大。這個「大」連所謂包容的觀念都沒有,因為全體即是。法爾如是,這才是真正的大心量。你修的供養稱性就是利益眾生,你身口意三業的禮讚,所行的六波羅蜜,饒益的就是眾生。在一行當中,具足一切行,這才是廣修供養。譬如說:念佛這一行,你念到心清淨了,離貪瞋癡,甚至破無明,無所對,境智一如,所有六道眾生接觸你,你對眾生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才真是廣修供養,而不是心有對象地去造作,普賢行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去看。要是只在事相上看,那看得非常地淺,並沒有深解義趣,所以煩惱永遠沒有辦法斷,錯誤的觀念更沒有辦法轉。所以經這樣一講,大家就會曉得,普賢行為什麼稱為「願王」,而所有的菩薩要成佛都必須修普賢行,它的道理就是如此。對於心性的作用要知道,那在落實普賢行的時候,才能達到效果。
為什麼普賢十願能夠在你一切財寶皆悉捨離,一切眷屬皆悉散失的時候,唯此願王不相捨離,於一切時處引導其前?因為它稱性。若不稱性,那就沒有辦法在生滅變化當中,去救度眾生。佛門每天的早課都有發普賢十願,你能發普賢願實在不簡單,就是在這一天所有的行持,要跟心性相應,這才是普賢菩薩講的廣修供養。這裡只是略說這十條,心法要抓得到,之前說在事相上呈現是:送法寶經書與眾生結緣,幫助眾生學佛,也方便幫畜生道眾生授三皈依。佛門早晚要敲鐘?就是幫助鬼道的眾生離苦、學佛。出家功德為什麼非常大,因為出家後每天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,冥陽兩利,大家都會念叩鐘偈:「聞鐘聲煩惱輕,智慧長菩提生,離地獄出火坑,願成佛度眾生。唵,伽囉帝耶娑訶」,這就是在行廣修供養。
但是心要真的廣,不要看到人家不好,心就瞋恨,看到人家善,心就歡喜,那自己都是在心隨境轉。但要知道,雖然不隨境轉,那能不能分別善惡?當然可以,事事黑白分明,這就叫智慧。叫做「了了知」無一物,這才是真正的供養。一切供養當中,確實是「如說修行供養」為最。
當大家拿到新的食物,還沒有吃,不要忘記「得新食先供佛」。有人說那是受菩薩戒才需要,其實佛弟子都需要,只是受菩薩戒是特別要求;作佛弟子的應該要知道:新的食物,甚至新的衣、新的藥,買了什麼補品—人蔘、靈芝這些,回家要先供佛。乃至吃飯的時候都先供佛。佛不一定在你面前,但是在你心裡面。心裡有佛就會想到要廣修供養。佛弟子得新食要先供佛乃至供菩薩、供出家眾,那沒看到出家人怎麼辦?要是不會聽的在家居士就要起煩惱。難道吃飯還要找出家人一起?那這就是不會聽經了。昏沉蓋沒有除掉,還在昏沉,不是這意思。菩薩就是僧,你心意到就到了。所以在吃飯以前先「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」,這就是廣修供養;「供養一切眾生」。一切眾生包括六道十法界,都平等供養。因為是同一心性。
所以佛門祖師大德訂下來的規矩,你去遵守其實就是行普賢行。有的講起來非常地基礎,像「禮敬諸佛」,你到佛堂來,守佛堂的規矩,佛像就代表諸佛,出去讚歎道場、讚歎佛法。告訴大家學佛的好處,這都是叫稱讚如來。看似簡單,但是用心不同。所得到的果報,也不盡相同。如果你沒有發心,只想:好吧,進來佛堂規定是這樣子就只好這麼做。或想:沒有辦法,是規定的,看到佛像要問訊、看到法師要合掌,是規定嘛。有的人還覺得很麻煩。現代的人比較無禮,要求他守規矩,還說法師傲慢,那這就沒有辦法了,因為他不是來學的。你恭敬三寶,那你有你的福報、你有你的功德,這是修自己,不是修別人。人家不願意修,你可以勸勸他,他若真的不肯修、不肯學,那就算了。得新食先供佛,甚至你可以觀想遍供一切眾生,希望眾生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,這供養就大了,這是廣修供養。
像念佛時一定要好好念,不要偷懶,偷懶對自己沒有好處,只會令自己對於心性沒有辦法契入,要反省一下,自己有沒有能力參禪?有沒有能力學教?或是修密?還是持戒?如果都沒有能力,還不念佛,那可以說是無藥可救,就沒有法門可以救你出輪迴了,如果再不好好念,還要懈怠,還要喊辛苦、喊累,那就出不了輪迴了。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輪迴是怎麼回事,可是輪迴畢竟是有,初學佛,乍聽之下,沒有辦法明白,因這需要一段時間。有些人說:等明白道理以後再來念。那就來不及了,煩惱除不掉,何況人命在呼吸間。先也不用管這麼多道理,這就是你老實,你心清淨,所以沒有這麼多妄想,一聽到淨土法門,你就能夠相信、能夠接受,就像具行法師一樣,一聽到念佛法門,就真的接受,努力地念佛,用功修行,其他的都不想,最後有大成就,這就是老實。所以你對道理不懂沒有關係,你就先念,念久了業障就消。不要只在佛堂念,出了佛堂更要念佛,道場跟大眾結緣念珠,就是要提醒大家念佛,如果忘記念,看到念珠就會想起要念佛。警覺性更高的人,看到同事、朋友的念珠,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念佛,不要離開佛號,做到佛不離口。常常這樣用功,業障就會消掉,智慧必定打開。所以,智慧不是一下子開的,而是業障漸次銷落,日積月累的工夫。這個工夫是沒有辦法給你們的,頂多就是把經典的道理給大家講出來,給大眾正確的觀念,修行全部要靠自己,沒有辦法靠別人。要靠阿彌陀佛,他也沒有辦法,佛要是有辦法的話,早就把我們帶走了。修行這事就像吃飯一樣,每個人吃飯,有自己的感受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所以沒有辦法代替別人修行。有些人會迷信,要法師幫忙加持、幫忙迴向。那頂多做個增上緣,沒有辦法對你有太大的改變。所以,修行是在個人,不要怕累、怕辛苦,剛開始念佛確實會不習慣,會很想打瞌睡、睡覺,一般人剛開始念佛的時候也是睡!這是無始劫來的業障,有聽經的人就知道這叫做昏沉,昏沉是說你的心屬於昏鈍,佛號正念就散失掉了,這時就要趕快醒過來,警醒對治昏沉,所以不要想:既然昏沉,就讓它睡。這不對!聽經會昏沉,那是業障沒有消。業障消了,聽經就不會想睡覺。至少在聽經上的昏沉蓋沒有了。還有另外一種昏沉蓋是聽經聽錯了!那也算是昏沉蓋。別以為不睡覺就沒有昏沉蓋,如果聽錯了,以非為是,以是為非。一座經聽下來,抓不到重點,那就是昏沉蓋。像菩薩就沒有昏沉蓋。《楞嚴經》是龍勝菩薩,龍勝不是龍樹菩薩,龍勝菩薩到龍宮去,看到這部《楞嚴經》,覺得可以利益閻浮提的眾生,他就在龍宮把《楞嚴經》背下來,看過一遍他就記得,出來後默寫,在這世間流通,這是菩薩,沒有昏沉,記性特別好。所以,透過修行,昏沉蓋會越來越少,心的力量會越來越大,乃至於有他心通,或許知一人之事,或許知多人之事,乃至知法界之事。《圓覺經》講,連這娑婆世界下幾滴雨都知道,這就是昏沉越來越少,心越來越清淨,都是透過修行得來的,不是只聽道理可以證得的。很多同修都喜歡聽道理,除了有興趣做法會以外,另外的興趣就是聽經,可是只聽經沒有用,聽了以後你還要轉心念。不能只聽聽,道理是如此喔,好聽!法師講得有道理,佩服!自己心裡面有話,說不出來,只佩服沒有用!那法師就算再會講對你也沒有用,對他自己也沒有用。因為修行要靠自己,這才是真正的供養,是真佛弟子!念佛可以對治昏沉、散亂及攀緣習性,要是轉過來對治過去的話,那就是般若智慧!你一接觸事情就通達,就像舍利弗一樣,七天內就通達佛法,這就是他妄想少,所以意根特別利。所謂「心見發光,光極知見」就是知見妄想非常地少,所以有這樣的力量。
在念佛當中出現昏沉跟掉舉,絕對不要隨順它,一隨順它那對治的機會就沒有了。為什麼講「煩惱即菩提」?且不講深的,就講煩惱現前的時候,你願意去轉,這煩惱就變菩提。要是不願意轉,它還是煩惱,而且會變成更嚴重的煩惱。唯識宗講:「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」。你阿賴耶識有這種子存在裡面,它每天都在妄動,你的六根攀緣六塵境界,這是向外攀緣。境界在變化,勾引著你的欲心、煩惱起來,那你裡面的種子又在妄動,種子被外境引發出來,這種子就起現行了。「起現行」就是你的身造作身業,意業就發動,口業就跟著犯了,這是身口意三業。三業作動以後又變成種子,回存在阿賴耶識裡面,這種子又在那裡不停妄動,那種子就是習氣,隨時都在心裡面蠢動,只要一遇到跟它有相應的緣,它馬上就起現行。所以,隨順自己的煩惱,煩惱只會越來越強烈。隨順貪瞋癡,貪瞋癡會越來越強。只要你不隨順它,用佛號對治它,那這習氣種子就會轉化,因為它本就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真正修行才是廣修供養。
懺悔業障
第四個是「懺悔業障」。
懺悔業障。要會懺悔業障,該怎麼懺?現在很多人在拜梁皇寶懺、三昧水懺、大悲懺等等,這些懺本的內容都非常好,問題是要會懺。所有懺本的內容,無外乎這首偈子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這句話大家都會,都知道自己會起心動念,一旦起心動念就落意識(落種子)。
雖說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可是不知道什麼是心,心又在哪裡?
《楞嚴經》講:「心目為咎」。你今天為什麼會變成眾生?就是你的心在攀緣。「目」就是「六根」,是代表六根的意思。六根裡面舉眼根做代表,其實是包含六根。是心在妄動,六根在攀緣,所以阿難說:「心目為咎」。所以要知道,讓你成就的也是心目,也是你的心跟你的六根。問題是「心」在哪裡?若用攀緣心當作是自己的心,那這個心、這個罪就除不掉,還常常在造罪。這就是《圓覺經》講的:「雖勤精進,增益諸病」。天天在用功、在讀經,早上做早課念《楞嚴咒》,或是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晚上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,懺悔今天發願完以後造的罪,那等於發空願、等於沒懺。你要是白天不造罪,晚上這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不用念了,因為懂道理,知道不要隨順攀緣心,攀緣心不是你的心。你的心到處攀緣、到處造業,碰到人就講是非,不光講自己的是非,還講別人的是非,碰到鄰居,到處說人長短、說三道四,這就是攀緣心。叫你靜下來也靜不下來,來道場念佛,念半個小時就全身不對勁,那就是攀緣心在躁動。
所以說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,要知道這心在哪裡,千萬不要認妄為真,當把這妄心空掉的時候,「心若空時罪亦亡」,了解了實相,知道這妄心不可得,化空它,造罪的根源就沒有了。要不隨順造罪的根,剛開始很勉強,甚至習氣現前的時候,也只能將它暫停一下而已,不到一分鐘,馬上習氣又起現行,這瞋心、貪心習氣難伏。所以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叫「五鈍使」。「鈍」是「難除」的意思,「五鈍使」習氣重。「五利使」比較容易斷掉,「知見」好除,錯誤的知見藉由聽經可以轉,但是業習要透過修行,不斷地磨練它,它才能除掉,知道業性本空,知道無明本空,知道眾生心本來清淨,知道這在打妄想的不是我的真心。知道了還出不來,就提起佛號,不隨順它,它當下就銷亡,最後,佛號工夫到,見性了,連這方便也捨掉,那就真叫「打開本來」,這是實修工夫的過程,不是紙上談兵,修行是來真的,不是閒話說一場。「心若空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」,那把這造罪的根除掉了,這下心也亡了,罪也滅了,能造的心滅掉了,所造的罪當然就空了,這才叫做真正的「懺悔業障」。所以要從性體上去懺,不是只有從事相上,事相上叫「事懺」,事懺要能達理,才叫真正的懺悔,不能只停在事相上懺悔。當然,事相上跟佛菩薩懺悔是必須的。但也要知道理性上,這過失本來性空、本來不有,佛性是覺,今天迷失本性,造作不覺之事,應當生懺悔心。迷失以後做的事叫不覺。所以今天聽聞大乘佛法,知道怎麼懺悔,知道心性本自清淨、罪性本來空寂,這才是真正後不再造。
前念起時,後念不相續,這才是後不再造。那怎麼令後念不起?只要你照破它。那就能令後念不起。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業障。業就是行為!三業的行為—身的行為、口的行為、意的行為,造作之後障礙了我們的佛性,就叫業障。以能照的心把三業化空、觀破了,或是念佛念到它斷掉,那業障就消掉了。所以常講消業障,要這樣真正去消!在懺本裡面都有教,只是你們不會而已。不是說做法會不行,做法會當然可以。那要會懺,業障才有懺掉,精舍這裡沒有做法會,但是我們沒有反對做法會,你做法會也很好,可以幫助眾生。那麼眾生受不受幫助呢?那要看他自己解不解其中的道理。不是你去拜個懺,這樣業障就懺掉了。在拜懺的時候懺掉了。回家又開始造業了。在道場大家都是菩薩,回去每個人都是羅剎。為什麼?緣不好!剛懺完是菩薩,回家一看到小孩,馬上就開始,瞋心就起來。小孩這個沒做好、那個沒有做好,瞋恨心就起來了,變成羅剎。所以這就要清楚了,那再隔天就更不得了了,變鬼王了。怎麼說?本來從菩薩退成小鬼—小羅剎,隔天去上班一生氣就變大羅剎,尤其是有的當主管的。所以都要注意!這都是在漏失你的功德,所以在末法,緣不好就是這樣。你的工作都是浮躁的,沒有辦法讓你的心安定下來,所以你的煩惱很難調伏;常一遇到境緣馬上就被煩惱轉。真的像達摩大師在《安心法門》講的一樣:「迷時色攝識」,識被這個色所牽引,被境界轉了,你的心—心就是識、識就是心,迷惑的時候,你的識心被境界轉。所以懺要懺到心底,不要只在表面上。有些人懺悔是假懺悔。他的懺悔是口頭懺悔,只是為了不要被罵,只是想逃避責任,所以他懺悔、說對不起,這懺悔是假的,下一次他還是會如此。所以真懺悔很重要。有懺悔心才有慚愧心。慚是對自己、愧是愧對別人,慚愧是善法。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個。惡心所有二十六個。根本煩惱六個,隨煩惱有二十個。「隨煩惱」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起來,因為迷惑顛倒,所以眾生煩惱習氣重。要是覺悟了,那就善惡俱泯。
隨喜功德
第五個「隨喜功德」,實際上非常容易做到。第一個心量要大,不要常常與人比較。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到公司,大家都在比較、都在競爭,適當的比較跟競爭雖不是壞事情,可是如果心裡面在意了,那就是執著,就有痛苦。所以現在的教育,從小就教你要爭、要拿第一,那麼就會有得失心,在日常生活當中,因為你有得失,所以就不能隨喜別人的功德。看到人家要超過你,就想要障礙他,看到兄弟姐妹或是親戚朋友人家生活過得比你好,就產生了一種怨恨的心,甚至詛咒的心,希望人家衰敗,希望人家不要這麼發達,不然自己臉上不好看。這樣你就很難去隨喜人家的福報,隨喜別人的功德。「隨喜功德」真的非常重要,愈隨喜福就愈大,心量就愈大。相反地,要是愈嫉妒、愈障礙別人,那麼福就愈小,功德就愈小,心量也愈狹窄,也愈堅固愈執著。來生就出生在邊地下賤或是沒有佛法的地方,或是土壤貧瘠的地方,所謂「土壤貧瘠」在現代就是指經濟貿易不發達的地方,生活受用過得愈來愈差。所以對這裡面的因果要清楚。
佛性遍滿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,沒有任何的高下跟冤懟。所以知道《普賢十大願王》,是從佛性起作用,那麼就應當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,乃至眾生有一點點善心,都要隨喜。即使他是惡人、他是毀謗你的人,侮辱你的人,障礙你的人,或是找你麻煩的人,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的善心,都要懂得隨喜。即使那麼一點善行,你都要方便成就他。「方便成就」就是幫助他把事情做圓滿。用你的智慧,用你的才藝,去成就別人的好事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能力,沒有辦法隨喜,那就口頭上讚歎他,或是宣揚他的好處,那麼你的功德就跟他所做的功德完全一樣。可是如果你毀謗他、障礙他,那在他修的功德中,你得到的是業障,他修到的功德有多大,你得到的業障就有多大。所以是功德或業障就在眾生這一念心。你一念隨喜眾生的心,隨喜人家善行的心,那你得的是功德,你的心量自然就廣大。所以不要看到人家生活比你好,用的比你好,甚至在事業上、工作上能力比你強,或是書念得比你好,你就心裡很不是滋味,那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。現在這裡講,大家聽得是非常有道理,猛點頭,可是當這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,同樣是你的同學、親戚,甚至是同一家人,即使是一家人,他的收入也會不一樣。當你的晚輩,你的弟弟、妹妹收入高過你的時候,能力高過你的時候,你心裡面嫉妒不嫉妒?如果你生了嫉妒心,那你就造業了。或是你的同學,功課或能力比你強,你就障礙他,在背後說他壞話:「他是會讀書,可是行為不檢點……」,你在背後攻擊別人,那就是自己造業。
你應該要隨喜他,因為第一,他有福報,所以你要隨喜他。第二,你能力不足,你也要隨喜他。怎麼隨喜呢?跟他學。就是現代人講的:學習怎麼成功的方法。不要心裡面嫉妒:「那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,只是運氣好而已」。為什麼他運氣好?是什麼原因呢?這原因你要找出來。當然不是相同的做法都能夠達到同樣的目標,但是你學習的心不要減退,無論在世間法、在佛法上都是如此。在佛法上,佛學造詣有太多人修得比我們好,比我們更高,所以身為佛弟子,都還要再努力向上學習。
在《普賢十願》裡,每一願都是「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此願王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」所以要隨喜眾生的功德,不能懈怠,這就是隨順佛性的功德,這「隨喜」相當地重要。不光要隨順佛性、隨順法性,要稱性起用,人家有能力超過我們,也都要隨喜,這在世法跟佛法就不再分別了!
如果是壞事當然不能隨喜,你們去讀菩薩戒就知道,對於惡事「自作教他。見作隨喜。」那就有罪報了。那就不叫隨喜功德,而是叫隨喜業障、隨喜罪過。所以,能夠跟佛性相應的才叫做功德,這是佛性無功而用功,無德而立德,所以叫隨喜功德,不是世間有作的。像世間法儒家講的聖人,他雖也是說人人都可以為堯舜,但是這堯舜是造作而來的。佛法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既然講本來,就不帶造作,不是修來的,是你本來就如此,不用刻意造作,這是佛法跟世法不同的地方。同樣都是講眾生都可以成聖成賢,一個是隨順佛心,一個是造作。「造作」,那這個功德是有功用行,不是真正的「無功用道」,這要清楚。
請轉法輪
第六是「請轉法輪」。受過菩薩戒的同修,或是讀過戒經的人就知道,四十里內有法師講經說法,就要來聽。相信有很多同修都住在附近,也都住在台北市,都是四十里範圍內,開車很快就到了,你們沒發心請轉法輪,只好自己轉,法輪不是指法輪功,法輪是佛教的標誌、象徵,「輪」有輾碎的意思,以法為輪,可以輾碎邪知邪見,這是法輪的意思。法輪的「輪」是圓的,當中的圓心,不可說有、不可說無,是緣起性空之用。所以無智亦無得,是般若智慧,請轉法輪是這個意思。去聽經,聽了以後,這經要記在心裡面,《無量壽經》講「法藏比丘,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」。他學佛是真信,解是真解。明是明白,記是記住,不會忘掉,能不忘你就能夠受用。要學佛,如果經典記不住,聽經就會忘記,或是聽不到義理,只聽到事相。這些都是過去生有業障,或是這一生有業障,所以要趕快印經去懺悔,多行布施,印送法寶。自己印或是幫忙贈送,若自己是開店做生意,你做得了主的,就準備一個小書櫃,客人來了就跟他結緣。如果是做業務的,就隨身帶幾本法寶在身上,看到有因緣的就跟他結緣,或是身上帶幾張小佛卡,隨時跟眾生結法緣,這可以消你過去生或是這一生障礙人家聽經聞法的重業,這很重要。聽經聽錯的人太多了,看經典看不懂的人太多了,這在《當來變經》中有講到:「末法句逗不識。以上著下。以下著上。」解錯了還自以為是,《當來變經》甚至說:「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」—自己愚鈍沒有智慧,還認為自己很能解、很懂,要是「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」,那就非常地糟糕。所以「請轉法輪」就是你要去聽經,要請法師說法,還要向同學、同見、同參請教佛法,不光只是請法師。如果有佛出世,就要請佛講經、要供佛。天人有神通,像釋迦牟尼佛出世,大梵天王就請釋迦牟尼佛住世,不然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了。因為他成就後,看到一切眾生沒有因緣學佛,也沒有人來請,那他就要入涅槃,所以他請佛講經。
佛能夠住世、能夠講經,就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那這個請法功德就非常大。那如果佛不在世,有人能講經,不要管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,只要依的是古德,講的是正法,都要請他講,即使他是你的仇人,他修理你,你也是要好心請他講經,這才能把「我」放下。然後要盡自己的能力供養法師,這才是學大乘,真的把「我」放下。那當然更不能毀謗了,大乘經上講毀謗大乘的法師,毀謗大乘的罪報很悽慘。文殊菩薩過去生就是學小乘毀謗大乘,以小謗大。有的人會有疑問:這法師也沒證果,他怎麼知道如來的境界?請他講經,能聽嗎?《華嚴經》中釋迦牟尼佛講:「其人戒行雖羸劣」,這個人沒有戒行、沒有德行,行為雖然不是很理想,但是「善能說法利多人」,他能講說大乘、能利益眾生,他善說法,善說大乘、善說一乘,雖然他習氣重,還沒有契入,但是他終究會契入。眾生也會因為聽到他講經說法而種善根,甚至能有大成就。那就可以請他講法,你就能供養他。後面釋迦牟尼佛講:「若有供養是人者」,你供養他、護持他,「則為供養一切佛」,功德跟供養諸佛如來完全一樣,這段文是《華嚴經》的經文。這個人戒行雖然羸劣,有時候會不小心犯戒,或是有一些你覺得不滿意的地方,但是因為他善說法,你能夠護持他、供養他,就等於供養一切佛。所以不用懷疑,真正能講經的人,無論是在家居士、或是出家人,都可以去護持,只要他講的是正法,依的是經典,所說的是實相之理。只要不謗大乘,修小乘的也可以護持,這是修自己的平等心。如果碰到毀謗正法的,你不要理他,你知道自己要往什麼地方去,要怎麼樣修行。剛才所講的請轉法輪是對外,對自己,法輪也要轉,把自己錯誤知見給輾碎,使佛法常在身口意當中運行,這就叫請轉法輪。再講得更貼切,佛所說法就是講眾生本來的面目、本來的心行,本應當如是表現,口不造惡、身不貪欲、意不亂思,所謂身語意業不造惡,不惱一切諸有情,這都是眾生本來的樣子。以般若智照一切法皆空,正念觀知畢竟空,無益苦行當遠離。這都是眾生本來的樣子、本來的心行,自己能夠展現出來,就叫請轉法輪。
請轉法輪,這裡「法輪」不是講練功。佛法裡有些:像密宗有些練氣功的,也有些練養生的,但是佛法的重點不是在於發神通,也不是在於練功強身。有些人學佛是為了身體好,當你煩惱輕了,身體自然就好;煩惱要是重,身體當然就差,壽命就短,這道理都要清楚。有些人學佛會退心,退到後來不學了。什麼原因呢?他說:學佛身體也沒有變好,甚至學了佛還一直生病,業障愈來愈重。實際上那不是佛法的問題,是自己修學沒有得利益,應該是要自己去反省,還有,你所發的願、所希求的東西,並不是學佛法的真正目的,所以你沒有辨法完全得到。這裡的請轉法輪,「法輪」就是弘揚正法,也就是流通正法。或是自己說,或是幫助流通講經的影音,去網路上做流通、分享,或是找流通點,將光碟做流通,這都是在轉法輪。三轉法輪第一個是示轉,就是自己要修行,這才叫轉法輪。法輪是代表佛法,你轉法輪,就不能依文解義,不然你就是被經轉,被法輪轉。現在很多人讀經、看經教,都是依文解義,甚至斷章取義的也很多。什麼叫讀經斷章取義呢?就是當經典講的這部分文字跟他的習氣相合,他覺得很有道理,他就把它截取、拿來受持。當經典講他毛病的部分他就睡著了、他就忘記了。這就是昏沉蓋業障發作,才造成他斷章取義。所以自己要修行,就要把自己的煩惱給輾碎,降伏了它,法輪才真正有轉動。你出來勸人,然後自己證入、勸轉、證轉,這三轉法輪,你才有攝受力。自己先受持、證入,然後再來為人演說,「演」就是表演,做出來給人家看。然後「說」就是用言語來說明,這是「三轉法輪」。請轉法輪就是如此。如果自己不會講經就請人來講,或是隨喜人家的講座,這都是請轉法輪。或是自己不會講,知道有人會講,找自己認識的親戚朋友趕快去聽,這也是請轉法輪。還有一種請轉法輪,就是要「請法」,若不請法師說法,那法師沒有因緣,他就不說了。作為佛弟子,就必須請法師說法,請法師開示,使法輪常轉,使佛日增輝。佛門每逢初一、十五作早課的時候會唱:「佛日增輝,法輪常轉」。這都是在修學《普賢十大願王》,念念都是要利益眾生,不是利益自己。看到有人毀謗講經的法師,作為一個佛弟子,你就要出來護法。絕不能夠想:「唉呀!那又不關我的事」。那就錯了,因為要落實「請轉法輪」。如果你讓大眾對於講經法師退失信心,那法輪就不轉了,那你就沒有修普賢行。
由此可知,請轉法輪的意思有這麼深廣,包括:弘法、護法,或是自己說法、或是請人說、或是人家講法你去隨喜,或是帶其他人去隨喜,這都是請轉法輪。這是從利生上說。還有從自修分上,也要修持,讓佛經在心裡面運轉,一旦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,就讓它轉動起來,它能夠輾碎你的煩惱、你的憂愁、你心裡面的苦,這才真是自修分上的請轉法輪。
乃至身為護法分上,見有人毀謗大乘佛法,大家都要出來護持正法,不要使大眾對於正法退失信心,退失道心,這也是請轉法輪。要是有人毀謗乃至於攻擊正法,大眾會對於佛法退失了信心。像現在很多的新聞媒體,到處找出家人的問題、毛病,大家身為佛弟子聽到有人這樣謗三寶,你都要出來跟人家解釋說:「不是這樣子的,這是特例,並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如此」。這是佛弟子在護持正法。不然社會大眾看到出家人也跟凡夫一樣 ,他會退心,不願學佛。沒錯,出家人不是一出家就成聖、成賢,但是他發好心出家確實不容易。整個佛教是一個大僧團,一個這麼大的僧團裡面,總會有幾個習氣比較重的,但並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如此。所以身為居士,甚至是出家人,聽到有眾生在質疑佛法的時候,你都要為它做辯解、為它做澄清,不為個人的利害得失,這是請轉法輪,才能令正法久住。要是大眾對於佛法退失信心了,那損害到的是大眾的慧命。不要說大乘佛法了,連小乘佛法也是如此,護法不分大小乘,因為這講堂是平等法會,沒有大小乘的差別。普賢菩薩在護法,也沒有分大小乘,請轉法輪也沒有分大小乘。眾生應當聽什麼法,有他自己的因緣。小乘法為什麼能夠傳到那地區,那也是那一方眾生的因緣。所以,作為佛弟子的應當盡力護持。不能想說:「沒有關係,不關我的事」。那就失去了慈悲心。菩薩戒有講,不要謗正法,還相反要讚歎正法;不要只想:「我自己不謗就好」。那就不是大菩薩,那是小菩薩,是沒有發大心的人。你自己雖不謗,還要讚歎,還要幫助佛法弘揚。所以遇到有人對佛法質疑,對於佛教質疑,對於出家人質疑,尤其是能講說正法的人,那身為佛弟子看到這《普賢十大願王》的請轉法輪,就要懂得意思就是要能夠護持。不光只是護持道場而已,要護持的是佛教,不是為哪一個道場,或為哪一位出家眾,這樣心量也都太小了。所以講普賢菩薩的願是「遍法界虛空界」,盡未來際,沒有間斷,沒有疲厭的。要知道願行裡面請轉法輪的意思,法輪一旦轉動,邪知邪見就會被輾碎,這就是「摧邪輔正」。那你的功德,就跟講正法的法師完全一樣。因為能順利講正法,是得到你的護持,護法者跟說法者的功德,是完全相同的。所以才說:你如果不會講經,沒有關係,你去流通法寶,你去轉貼講經、開示影音,你的功德就跟講經的人完全相同的,這是可以肯定的。請轉法輪要請佛教正法轉,而佛法當中要選擇了義法,了義當中第一義諦、最上乘法,你能使它流通、推廣,那這功德是無量無邊,不要請外道法或邪法,雖也都是法,但是這法是相反的,是來障礙眾生見性成佛的,佛弟子宣揚這種外道法、邪法的罪過很重,大家可以去看看經典,障礙正法的罪報。平時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應想到要怎麼讓佛法可以廣布流通,可以利樂有情。這是《普賢十大願王》的第六個「請轉法輪」。
請佛住世
再來第七個是「請佛住世」。
天台宗講,佛有四種:「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、圓教佛」。也就是說,各種不同的根器,他所修證達到的究極果。小乘人達到的極果是四果阿羅漢,所以達到阿羅漢果位就稱之為佛。利用這四教修行所達到的,最頂的就稱之為佛。這裡包含著大小乘佛法。凡是善知識,都要請他住世。怎麼樣請他住世是有學問的。有些人去請善知識住世,他用聯名的,就像古代聯名上奏一樣。這樣請善知識住世,沒有用,那只是一廂情願。
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滅度?在《涅槃經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在《法華經》裡面也有說到。譬如有一位醫術非常高明的醫生,他的小孩生了重病,每次在危急的時候,他都能救得回來,可是這個小孩很頑皮,開給他的藥他就是不願意吃。這醫生就想了一個辦法,假裝生病,死亡後留下這藥方,告訴他小孩,如果不照我的方子吃藥治病,我死以後,你也馬上就得死。這孩子聽到這一次自己可能沒救了,因為爸爸走了,所以他就如法地去服藥,之後病就痊癒了。實際上他爸爸只是暫時離開一下而已。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,在南閻浮提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眾生就認為,沒關係,佛都在。佛的壽命長,他跟阿難講,自己有能力住世一劫。所以眾生就生起了懈怠心、不願意修行的心,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示現涅槃。實際上,佛並沒有真正入滅,而是到別的地方去教化。在這個世間留給我們的,只剩下佛陀的舍利。那後世這些學佛的人,一看到佛不在了,要趕緊用功,不然沒有人可以救自己。這些後面的學佛人,就像這調皮的小孩一樣,警覺到問題嚴重了,所以發奮用功,成道以後他才知道,原來他的爸爸沒有離開,只是到他方去而已。所以,憨山大師講,你不讀《法華經》,你沒有辦法了解佛陀的用心。所以「請佛住世」不是聯名去請,沒用的。必須要真正的修行、真正的用功,才能請佛住世。不要認為:「沒有關係,善知識還在」。一旦因緣不具足,善知識不在,就沒有法可以聽了。所以現在有人講佛法,都要認真努力地學,不然,一旦因緣化去,就沒有辦法回到之前那樣子,所以,請佛住世非常地重要。你真正的修行,把煩惱給伏住、煩惱給斷掉,這才是請佛。善知識就跟佛一樣,請他住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勸請善知識講經典,作為弟子的則依教奉行,這才是真正的住世。但是,不管善知識再有能力,這色身總是會壞,所以真正的住世是把善知識所教的記住,運用在這世間日用平常當中,「世」就是世間,請佛住世。把佛菩薩教我們的東西記起來、背起來,平常的時候用功,遇到境界的時候,在事緣上去運用,這叫請佛住世。你在運用的時候,就是如來的法身,如來的法身就是你,你就是如來。為什麼說眾生即佛,佛即眾生,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,因為你落實了佛法,運用佛法,自然你就是佛。不用向外求佛,你自己就是,這道理要清楚。不要認為那色身肉體是善知識,不是的,他所教的法才是善知識。「法」亙古亙今,不會改變,你能記取、能落實。要落實是不容易的,要敵得過自己的煩惱習氣,眾生內有惡因,外有惡緣誘惑。你的同學、你的親戚、你的朋友,都會誘惑你,不要學佛、不要修行,甚至他看到你在念佛,他會嘲笑你、數落你、毀謗你,甚至會障礙你,那自己要有道心,不要怕人家笑,一般常講的:「笑到最後才是贏家」。你們要做笑到最後的那個人。什麼是笑到最後?就是你生死了了,就能笑到最後了。他們是樂在前面苦在後面,一旦業報現前,自己身體生病了,情執、愛欲全部都生起來,所有的擔憂全部一時湧現,做不得主,那真是痛苦萬分,內外交煎,沒有辦法解脫。他們眼前是很快樂,後來卻不是,學佛人前面很快樂,後面也很快樂,但佛門不叫快樂,叫法喜充滿。修行落實佛法,得的是法喜,所以,你不要害怕你同學嘲笑你、你的同事嘲笑你。給他笑,沒關係,這是消你的業障。因為你過去生看到人家修行,一定也是這樣嘲笑人家,說他很笨、說他很無知、說他很迷信,甚至說修行人很死板,有的人還毀謗修行人對國家社會沒有貢獻,其實修行人對國家社會貢獻才大,每個修行人都是安定國家社會的一股強大的力量,只是這一股力量,這些浮躁的人感覺不出來,實際上他還是受修行人的影響,不是沒有貢獻。學佛的人愈多,愈少人犯罪,學佛的人愈多,家庭問題就愈來愈少、社會問題就愈來愈少,所以有絕對的貢獻。學佛人平常要懂得用功,不要怕人家笑,或是你的家人笑你、障礙你。有的人學佛,父母會障礙你,曾有同修說他父母障礙他,不給他聽經,以前有隨身型播放器,他花了三、四萬元,算很貴的播放器,但他說為了聽佛法,他願意花這些錢,錢可以再賺,但是聽經、聞法、修行的機會過去就沒有了。他說年輕的時候,看到電線桿上貼著「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一看到滿心歡喜。所以後來接觸佛法,一接觸就相信,他的家人障礙他,他也不受他們障礙,想方設法地用功,所以他修持得很好,念佛號不會間斷,遇到境界不會動亂,人家在講閒話,他自己在用功,這是真正有學佛的人,他也不怕人家笑,他說:「笑給他笑,罵給他罵,我無所謂」。有的父母親很沒有智慧,看到子女學佛,就拿世間的孝道來障礙他、侮辱他:「你這個不孝子,我叫你不要學佛,你就偏偏要學」,拿世間的孝道來障礙孩子學佛。像這種人他的果報在哪裡?釋迦牟尼佛遇到他過去生的母親,他過去生的母親障礙他學佛、障礙他出家,她果報是在三塗,餘報是五百世貧窮下賤。這一世她是奴隸,四姓階級裡面最低賤的。現在中國沒有階級制度,但是果報一樣是生活貧困,多諸業障,或是眼睛看不到、耳朵聽不到、或是殘缺、或是現在講的,全天下的倒楣事、壞事都集中在他身上。這都是過去生障礙人家學佛,毀謗正法、毀謗大乘,才有這嚴重的果報。甚至,不要看這只是佛像,如果你惡心去損毀他,你的來生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,因為果報太嚴重了,不敢想,連想都覺得恐怖,所以叫不堪設想。今人斷章取義,認為事事順從就是孝順,所以,不要因為父母障礙,就隨順他們,那不是真孝順,那是你愚孝。無論是先生障礙、太太障礙、父母障礙,要知道是他們不懂佛法,你要善巧迴避,善巧方便勸導他,不要讓他生煩惱,不要讓他造業,但你自己還是要用功,還是要來道場共修,這很重要。不要因為看了《弟子規》,家裡媽媽、爸爸反對你學佛,你就不學佛了,只想著孝親尊師,回去做世間的孝養,這只是盡人倫。佛說你這是不孝,你在幫助你父母障礙人家修行,佛說這是「愚孝」。經中佛講有關孝順的部分,佛說即使做盡世間的孝道,即使做到這麼孝順,事事都能順父母了,都不算是個孝子。佛所說不外都是引導大家要修行。怎麼樣才算真正的孝子?父母還在輪迴,做子女的要度他們出輪迴。如他們還沒修行,你要度他們修行,對父母如是,對妻子、兒女、家親眷屬都是如此,這樣你才算真正有把佛法當回事。學佛碰到了障礙,要先懺悔業障,這障礙就是自己面子放不下,怕人家笑你念佛,笑你學佛,笑你傻。這你不用放在心上、不要擔心,學佛是有智慧的,反而你的智慧高過一般常人,一般人都還在迷惑顛倒,還在貪五欲六塵種種享受,學了佛,你的智慧已經高過他。第一是你懂得吃素,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殺業都斷掉了。再來能夠護生,那不殺生戒你就算持得相當不錯。再進一步知道眾生同體,那心理上的殺念也不起現行,你確實就異於常人。所以你的智慧比人家高,這第一步你就跟人家不一樣。再來,你看佛經有智慧,人家心隨境轉。產品打個廣告,說這東西有多精美、多豪華、多尊貴,戴的人多稀有,世間人就也想去追,那就心隨境轉了。你學佛有般若智慧,就會曉得,廣告今年跟你說這是尊貴的,到明年換另外的產品比它更好。世間是生滅的,你就曉得這廣告是一期一期的,他所說的廣告詞不會是真理。有般若智慧就照得破、看得透,不會被物欲所轉,也不會被人欺騙。想要不被人欺騙,第一必須你不要自己騙自己,人最怕的就是自己騙自己,你自己騙自己那是自欺。你有煩惱習氣,你不願意改、不願意捨,拿很多佛門的經典、用詞、祖師的開示來掩飾過失,成就自己的業障,這是自欺。自欺以後你就會欺人,而欺人的果報就是自己被騙。
所以「請佛住世」的「佛」就是佛法,就是佛陀講的正法,「住世」就是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在這世間當中去用功。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這就是請佛住世。所以修行沒有離開世間,有一種沒有離開是心裡放不下、離不開,所以他說「不離」世間;我們講的是心裡真放下,但是在日用平常當中,心會起作用,能夠「事來不拒,境去不留」。而眾生就麻煩在這裡,他是事來沒辦法拒絕,境去也沒辦法忘記。境界沒有了,就執著、貪戀了。所有世間的男女都是如此,一旦世間業起來了,都沒有辦法拒絕,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念頭、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。一旦分開了,還忘不掉,這就是世間凡夫。對男女是如此,對種種的物質欲望、名利、財色全部都是如此。甚至對睡覺的感覺,想睡就昏沉,沒有辦法拒絕它,自己控制不住睡了,要叫你醒來了,你卻捨不掉這舒適安眠的感覺。事來沒有辦法拒絕,事去忘不掉,這就是生死凡夫。但是如果你學佛、念佛了,你就有能力、有定力、有慧力,定力就是對境界,不起心動念。這裡說的不起心動念不是像木頭一樣,像木頭那就不用發願成佛了。佛不是木頭,也不是石頭,我們是發願作佛,不是做木頭。碰到境界有定力,心不隨境轉,這叫如如不動。「不動」就有慧力,就能照破,不動能如如,一般是如如不動定死在那裡,只注重在不動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是不動了以後還能如如。「如如」就是「事來不拒,境去不留」。這才是真正的「定慧雙修」、「定慧等持」。大乘佛法是「定慧等持」。在一般方便上是先修定再來開慧。當然這只是接引初學,修定的方法就是持戒,持戒以後就能夠修定,心才定得下來。所謂戒律就是「教誡」的意思,依著佛陀的教誡去修,每天要念佛要做課,然後才會得定,得定以後對境不迷,佛法能夠提得起來,那就是智慧,這就是「修定開慧」。但是在真正一乘了義來說的話:三學是圓融的,定慧是等持的。修定的時候就發慧了,發慧的時候就修定。
用天台宗講的「定慧」,就是「止觀」。止觀是因,止是定之因,觀是慧之因,修止觀成就定慧。要這樣修,必須先要懂得一心三觀、一心三止。那你才是定慧等持。三止:體真止、方便隨緣止、息二邊分別止。三觀:空、假、中,這三觀是一心,三止是一心。不離一心而起三觀,不離三觀成就三止,這是「止觀雙運」。
在淨土宗的「定慧等持」比天台宗來得方便許多,念佛就是定慧等持。念佛的時候心不起妄念,這是「定」。對境時心不生煩惱、不隨境轉,這就是「慧」。佛號字字句句清楚明白,在念佛當中沒有任何的妄念,心也不昏、也不沉、也不掉舉、也不亂意,這就是「定慧等持」。在修定的時候同時發慧,「慧」就如同鏡子的光一樣能夠照。在照鏡子時,鏡子不會起分別,分別你長得好看不好看,好看就留下影像,不好看就刪除影像。
慧力就像鏡子的照用一樣,事情來都能辨別得清楚,事情過去了,絕對不會留在心中,還在那裡嘀嘀咕咕的。如果在心裡還留有影像、留有後話,那是你定慧力還不夠,沒有能力斷煩惱。
所以定有根、慧有根,這定慧就從根裡面逐漸茁壯,就有力量斷煩惱。
佛是三界導師,是諸法之王,有些密宗的上師也稱法王,「王」就是自在的意思。「法王」是「於一切法當中都得自在」。佛於一切法當中所得的是真正的解脫自在,所以尊稱佛為法王。這名詞在現代是用來尊稱的,就跟稱「大師」是一樣的。原本都是尊稱佛的。佛是佛教的教主,如果有諸佛如來要滅度,作為佛弟子的都要去勸請佛住世,請佛留下來講經說法。講到佛,實際上同時涵蓋著三寶,佛是說法之主,所說的是法,傳承的人是出家眾,也就是佛、法、僧三寶。所以請佛住世,就是請三寶住世,其中包括了所有能教化眾生的大善知識,乃至能夠利益眾生的正法,大家都要幫忙流通,幫助保存正法,用自己的力量去保存它,或用財力,甚至用軍隊去保護佛法,這在歷史上都看過,像佛陀的舍利,歷代多少都有受到一些異教的破壞,歷代的住持為保護佛陀的舍利,不惜用火焚身,這也是請佛住世。當看到有人要破壞佛法,破壞佛教的形象,毀壞正法,作為佛弟子的你,就應當拿出你的力量,運用你的關係去護持正法,你不能想:我只要修自己就好了,自己清淨就好。這都是錯誤的觀念,這叫自私自利,不是真正學大乘的行人。很多人認為自己學大乘,但是真正的大乘是肯捨身為人,包括捨棄自己的名聞利養,一般大眾所認為的名利是世間的名利,佛門講的名利,不只是講世間的名利要捨,包括人家讚歎你,說你有修,說你清高,這種叫「清名」,這些全部都要捨,這才是不為名聞利養。一般修行人好樂的是清名,世間人好樂的是世間的名利,所以要懂得用善巧方便來維護正法,這是婉轉的護持,使正法可以久住。像做到佛經、佛像的保存,甚至講經人才的護持,以及培養,這些都是請佛住世。所以不要想得太狹窄了,以為請佛住世是普賢菩薩的事情,不關自己的事,那就搞錯了。因為在《普賢行願品》上講:如果有諸佛要示現滅度,普賢菩薩就會勸請佛住世,繼續教化眾生。那凡夫怎麼修請佛住世?只要你流通正法、護持正法,保護佛菩薩的形像以及經教,甚至僧團,這都是請佛住世。所以聽經、看經都要會看、會聽,經典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,沒有辦法在簡短的文字裡面一一敘述,有智慧的人應曉得經文衍生出來的意思,應要去落實。最重要的請佛住世,就是自己要修行。請佛住世,但你自己不修,那佛法住世沒有用,因為沒有人學。就像共修,能來參加的都儘量來參加。其實,有時候在選擇佛法跟世間法,就這麼一念之間,輪迴跟出離也是這一念。大家平常有很多機會,決定要選擇佛法或世間法,可是通常沒有工夫的凡夫,都選擇世間法這一邊,這隨順欲望的習性是自己養成的,輪迴是自己造成的。閻羅王可以判你上天堂,可以判你下地獄,但是他沒有辦法判你繼續輪迴,閻羅王的能力也很有限。輪迴是自己判的,你可以持戒,也可以懈怠,可是你選擇懈怠。就像吃素跟吃葷腥,有些人為了人情,他就選擇吃葷腥,吃葷腥就沒有辦法持戒,沒有辦法修行,因為傷害眾生,損害物命,那就是自己選擇輪迴。早起床跟繼續偷懶懈怠也是,你早上確實起得來,可是習性拉著你,再睡一下吧,再睡一下……。現在鬧鐘、手機都有貼心的設計─貪睡的功能,幫助你貪睡,幫助你耽誤事情,那個功能不要用,對你沒有好處,它會助長你的習氣。是你自己把功能打開,你啟動這樣的功能讓自己懈怠,要是有決心、有魄力,懂得自己要修行不要貪睡,那這就是隨順佛法,這就是「請佛住世」。佛就代表佛法的意思,佛陀的教法在自己心中運用,這才叫住世,「住世」就是把佛法落實到自己生活上、世間上,這才是真正的「請佛住世」。至於保護佛教的形象、保護佛陀的正法,才能真正的使法輪常轉。所以普賢十願是圓滿的,隨選一願都能含攝其他的願行,重重無盡,真的像《華嚴經》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這是華嚴菩薩的心量,所以對於「請佛住世」要做這樣的理解,那才是真正地做到。所以你在煩惱跟正念當中你要去做抉擇,平常沒有時間用功,週六、週日能夠用功的時候,就要做出抉擇。每個人這一生當中要面對這麼多次的抉擇,但是多數人都選擇了懈怠,待在家裡偷懶、繼續昏沉等等,或是找很多理由來成就自己的業習,輪迴就是這樣產生的,你選擇的是你的習氣,這樣選擇久了,你就會覺得:「我的想法就是這樣子、我的觀念是這樣子的」,所以為什麼稱之為凡夫,為什麼眾生沒有辦法超脫—俗話說「無法自拔」,「拔」就是超脫、超拔的意思,你陷在自己的習氣裡面、陷在自己的煩惱裡面,因為無量劫來你選擇煩惱的次數非常地多。所以當你們聽到這裡這樣講,自己就要反省、要覺悟。每個人都曉得念佛、學佛的好處,問他,他也跟你說得頭頭是道,可是當他習氣現前的時候,這些道理他就忘光光了,該怎麼發脾氣還是發脾氣,該怎麼樣輪迴還是照樣輪迴。說實話,有些同修在家裡確實沒事,但是他心裡面亂,他就覺得自己有好多事,這個也做一點,那個也做一點,東摸西摸,那是心亂,不是真的事多。不然就是給自己一個理由:「好不容易小孩在家,所以要陪他」,可是你的小孩心裡卻是這樣想:「好不容易我放假,大人最好不在」。所以你以為孩子想跟你在一起,不是,他希望你不在,那你何不就「恆順眾生」?後面要講的就是「恆順眾生」,來成就自己的道業。你修行修好了,你的小孩就照顧好了,這話很少人敢說,因為到佛門來,很多出家人都講:「你要把家庭照顧好,佛才學得好」。這點我不認同,你把行修好了,你的家庭就好了,佛念好了,小孩自然就照顧到了。這話很少出家法師敢這樣說,因為怕信徒跑掉。精舍這裡三不政策:不跟你收費、不暗示你要給錢、不變相收費,有這三條,所以我們不怕講了真話後居士會離開,你們來這裡就是要學佛法,你用清淨心來學佛,我們用清淨的法給你,不講世間人情,這裡沒有人例外,大家都是守著佛陀的教誡。我們講真話:「你把佛念好、修行做好,你家庭自然就好了,因為你放下了」。家庭不圓滿是因為你放不下,你執著太深、罣礙太重。小朋友功課不好、人際關係不好,原因也是執著重、煩惱重!你學佛你有智慧,將來做什麼都一帆風順,不用想你將來要做什麼行業,才能發大財、賺大錢,你不用想這些,因為善緣自然成就,這是真的。所以大家放心地學、用功地學、認真地學,佛法是能幫助眾生,能夠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,把你心裡面的得失心去掉,有沒有考第一名都無所謂!人家超過你,你覺得很好,因為你還能再進步,還能跟他學,這世間超過我們的人太多了,你不要心生嫉妒,要保持一顆肯學的心,那你就會不斷地提升,但也不能自滿,這都是佛法裡面教的。你這肯學的心,在世間叫「謙虛」,佛法講是「空寂」。世間的謙虛還有「我」,佛法講「空寂」是你心空了,那你學東西學很快,「如鏡現相」—如同鏡子照物,顯現物相,「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」,學什麼都容易、學什麼都快,而且不會生煩惱,這都是學佛的功德。這是佛法住世可以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。所以你們不要想:「放假要在家裡陪小孩,他不需要你陪,你把他帶來道場,培養他的福德,讓他跟你一樣有善根接觸佛法。你不用想你來積陰德給他,他不一定用得上,你讓他親自來道場,你的小孩不會變壞,因為道場沒有惡友,沒有不善的人,精舍是「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」。這裡每個人都是有上進心的,都想往善法上增進、想往菩提道增進,這就是「諸上善人」。是不是來道場的人每個人習氣都沒有了?也不是,但是大家都想改,大家都想增進,這樣就有一股影響的力量,這就是共修的力量,依眾靠眾。原本你自己有習氣可是因為怕影響別人,不敢表現出來,那這習氣當下就放下了,所以要帶你的小孩到道場來。那小朋友被父母帶來的,你也不要不甘願,來久了你就知道好處。
真正的好處不是眼前的,有些好處都是眼前的;像吸毒的那些人很快樂,覺得很好,但是後患無窮。這世間的東西,都只能讓你的心更散亂而已,對你的學業、對你的善業,不會有幫助。你不會因為熏習世間法,變成一個善人,變成一個好人,相反的,你熏習佛法、你會深信因果、你知道要修福,要講求因果,會知道這最基本的概念:造惡必然受惡報,造善必然有善報。想有錢,你從小就知道要修財布施;想健康你就知道要吃素,要施無畏;你想得聰明智慧,你就知道你要用你的智慧以及能力去幫助別人,去流通佛法,得出世間上上智,這些你從小就曉得,你也讓你的小孩、讓你的孫子,從小就知道這正確的概念,那你就不用替他操心。有些人活到老擔心小孩到老,他一輩子都活在痛苦當中,但是小孩子學佛了,你可以完全放下心,完全不用擔心。如果自己的小孩善根不夠怎麼辦呢?那你自己先學。有的做媽媽的情很重、業很深,想:我要先讓我的小孩來學佛,我自己再學。錯了,你先學佛、念佛,你的業力轉變了,你的小孩就會受你影響。「請佛住世」裡面就含著這些道理!
佛法為什麼能根本解決這世間的問題?因為世間任何的問題,不離一個字「業」。男女的業、父母的業、兒女的業、家親眷屬的業,你沒有離開業,所以有好、有壞、有喜歡、不喜歡、有討厭等等的差別;有得、有失,得到了歡喜了,失去了難過了;等得到了又怕失去了,得中有失,失去了又想得到,失中有得……,這些統統都不離開業。那業要怎麼轉?用佛法來轉,世間法不能轉業!
連袁了凡也沒辦法轉,了凡先生之所以能轉的秘密在他念準提神咒,準提神咒可以轉業,善法是其次。心裡面念準提,外行善法,他的業轉過來了,這是準提菩薩的願力!如果沒有菩薩的願力加持,世間人要轉自己的業,是不可能在一生當中看到,確實非常地困難,所以了凡先生的業還是佛法讓他轉的。用世間法很難啊!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所以我們沒有教你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,因為它不能轉業!能轉都是因為佛法的關係。要從你心裡面轉,心是業之根,你的心在動念,就造業了。你心轉了,尤其是再搭配持咒、念佛、讀經……。當你的心不動念不執著了,業就不生,不生你的業就消掉了。所以佛法在世間是可以利益眾生的。因為世間法不離開「業」這個字,唯有佛法可以轉業。佛講經說法就是尊貴在這裡!不但你的世間業可以轉,能脫離你輪迴的業,還能夠成就無上菩提。
所以佛弟子要努力護持佛陀的教法,幫助佛法弘揚、幫助正法宣揚。這不只是出家人的事情,而是大家的事情,現在有許多人想要消滅佛法,他們在佛法中夾雜著世間法,把邪見帶到佛門裡面來穿鑿附會,把無上甚深微妙法,解成世間法,說:學佛就是孝順,說學佛就是把人做好。那是不是壞人就不能學佛了?佛是無緣大慈,什麼人都度。不光是度人、連畜生也度,也度鬼,也度地獄的眾生,所以做超度法會冥陽兩利。寺院叩鐘就是希望地獄眾生的苦能夠暫停!所以不了解正法的人,穿鑿世間法,把無上甚深微妙法,解成世間法,那是他世間心太重了。每一個佛弟子都有責任,大家都受了三皈,都是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,你本身有錢,要懂得出錢護持正法,不要吝嗇;你有能力,就付出你的能力、付出你的技術,來幫助佛教正法的道場,不只是我們道場,正法的道場都要隨分隨力地護持,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。不要只想著自私自利,自己好就好,「我有佛法聽就可以,其他的你們就隨緣吧」!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這不是大乘,這是小乘。失去了慈悲心、失去了利益眾生的心,佛喝斥小乘「即使地獄的眾生都成佛,你們也不會成佛」。因為沒有利生的心!那要利益眾生,就要先了解佛法,這很重要,所以「請佛住世」的「佛」,包括三寶:佛、法、僧。「法」包含大小乘,「僧」包含聖賢僧跟凡夫僧。你不要看這出家人有沒有修,那是你在分別,你平等心護持,平等心供養就可以了。在佛門裡發心不要想:「我捐了錢,看可不可以拿一張可以抵稅的單子。」想到的還是自己。如果這地方有,你就拿,不拿也無所謂,既然是捐出去了,那就放下吧。有很多人愛說:「我去某道場捐了多少錢……」這是捐出去以後,心裡沒放下。如果捐了錢,還要去人家道場裡面管事情,那你沒有捐!捐了就是要放下,就是護持了。
所以要看看自己有沒有真捐,已經布施出去就不再是自己的了,就不管了,這是放下。很多人以為自己在修福做功德,去道場捐錢,希望道場法師重視你,其他居士來恭敬你,最好什麼都聽你的,那完蛋了,你這福全部沒有,還有罪業。這些法師看你是大護法不敢講你,但是你絕對有果報,這點自己要覺察。所以發心捐款不要再想看能不能拿一張回來報稅,這觀念是錯誤的,因為你在幫助眾生的同時還是自私自利,還夾雜著這種染心在裡面,還想著自己能不能稍微少給國家一點錢。如果這個道場有,那你就拿,沒有也沒有關係,就是很自在,完全放下地做。甚至有時候捐錢,還特別要求他不要再寄收據,這可以節省常住的開銷,這都是護持,你還要對方寄,就是還執著。想要拿著這收據回去,跪在佛前將做的功德化掉,這是有相。做就直接做了,他造業是他的事情,在你心裡面做的是好事,業是在心裡面結。當然要捐款前也要考慮清楚,了解這地方如不如法,道場如法就會如理運用。你就清淨心做,不要想要拿一張單子回來報稅,是沒有必要的。相對於你的收入就會來得順暢,這就是因果。這世間為什麼有人賺錢賺得這麼辛苦,那就是他在布施的時候捨不下,還去想想對方有沒有好好用我的錢?單據可不可以扣稅?所以賺錢的時候賺得很辛苦,還有不肯布施的,再怎麼辛苦都賺不到。只有佛法可以解決生活上所有的問題,所以你要落實佛法,要請佛法住世。
這是講怎麼修行來「請佛住世」。請佛住世以後,有些人將講:「好啦,法師,我已經請你來講經,我就沒事了」。不是的,還要「常隨佛學」。
常隨佛學
第八個「常隨佛學」。有人講:「法師,我來跟你請法」。我說:「沒有用,請回去也不學,請法做什麼」!很多人會講客套話,說要跟法師請法。我說你請回去要學,不然請回去也沒有用,不是請回去擺在那裡不學,這就不是常隨佛學。要請善知識開示,就不要有自己的意思。現在很多人在電視機、電腦前面聽經,覺得:「嗯!法師你講得不錯,可以給你按個讚。但是,你有你的想法,我有我的看法,你的立場是這樣,我的立場是那樣……。」如果大家是這樣聽經學佛,那麼你的「我見」起來、「我執」起來了,那就沒有做到「常隨佛學」了。大家常自稱學人或後學,可是碰到境界的時候,碰到跟你想法不一樣的時候,「學人」就變「羅剎」了,就沒有隨順佛的教學。一旦講到煩惱習氣深重之處,譬如說:你情愛深重,講到你,心裡就生瞋恨了,受不了了……,諸如此類。這就沒有常隨佛學,這裡的佛學不是指文字。也有人常隨佛學,但他的佛學是文字佛學,去念一所什麼學院,這只是文字佛學。絕不是十大願王所講的,這樣學最多只是個文字學人,知解宗徒。佛者覺也,隨順覺悟之學。心要能覺悟,心如果我執現前,我相現前,邪知邪見現前,那這是常常在迷而不覺。讀經聽講常依文解義,尋枝摘葉,那是常常在迷,不是常隨佛學。所以要能夠清楚,不要以為讀個經,聽點講經,這就算常隨佛學了,那只是事相上。讀經重要在能解義,解義以後要能落實、能夠轉變,不是叫別人轉,而是自己轉。現在很多人懂得要流通佛法,說佛法好,但是叫別人學,自己卻不學,自己還覺得自己學得很好。包括流通、推廣《弟子規》的人也是一樣,看到《弟子規》、《三字經》很好。沒錯,是很好,但他是要別人學,自己還是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兄弟還是照樣吵架……,那這種人流通就沒有意義了。別人家裡面過得好好的,反而《弟子規》沒有流通到自己心裡面來,只知道要孝悌忠信,但是一跟自己有利害關係的時候,就忘光了。這情況要透過佛法的修行,用念佛才可以解決,才能夠在利害得失現前的時候,把「我」放下。佛法講內典,內典就是內學,學了佛,佛法可以從心轉變起叫內典。就是將我執放下、我相放下,尤其是利害、得失就在眼前的時候,能夠猛然一醒,那你就不是世間人了,你才能將孝悌忠信做得好。所以自古祖師大德就說,你學了佛法,能夠幫助世學增長,使世間的學問達到它最至極的境界。確實是沒有錯,因為佛法是一切法的根本。永嘉大師講:「但得本,不愁末」。得根本,就不用擔心那些枝葉。你懂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,就不用擔心枝葉。有一些人不曉得,從枝葉上下手,也就是從事相上下手,我可以肯定那是沒有辦法成就的,越學心量越小,越學枝葉越多。枝葉多,有的還如法,要是學得不如法,把落葉當黃金,那就麻煩了。禪宗講「莫將落葉當黃金」,落葉是枯黃色,沒有智慧的人,把它當作黃金,當寶貝那就錯了。把不了義法當作是正法、不能成就的世間法當成是佛法、當作是根,那就是錯把落葉作黃金。佛法的根本在心性、在實相,這才是根,從這裡學才有根有本。學那些枝葉,做得再好也沒有根本,因為有相之法一定會變滅。這是佛講的。大家常常讀《金剛經》,必然讀過「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」這首偈頌。「有為法」就是凡夫對境生心產生的我執跟法執。就是在唯識宗講的,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應行法這四種是屬於有為法,是一定會變壞的。所以你拿會變壞的東西當作是真的,像世間的五倫十義就是有為法,是無常的。你現在是當爸爸,將來你是當爺爺,你雖是爺爺,走出去就是路人;你當爺爺時你同時也是別人的兄弟,表示並無實法,都不是真的,所以你要能覺悟。你把它當作是實有的:覺得我是爺爺,我最大,這些兒子孫子統統都要聽我的,那你就錯認世間為實有,總想叫晚輩要孝順,做好世間人,不要學佛。那你就是業障眾生了。世間法一個念頭就變了,一個事情來就變了,不是實有的,凡夫不懂,還在裡面當作真實。世間的五行也是相生相剋,因緣即空,互相抵消,又互相生起,各為所因。那表示沒有定相,五行是相剋的,相剋當中又相生,相生相剋當中又自相凌奪,「凌奪」就是抵消,世間是虛妄的。可是凡夫著為實有,在妄當中認為有法,真的有五行,真的有這個世間,所以就受五行所拘束了。實際上五行不能拘束人,是心在拘束自己。所以就知道,這中國人講的相生相剋,那就是佛法裡面的因緣。相生就本無定法,相剋就抵消,自己會變成他,那自己就消滅啦,會轉變啊。就像水,蒸發了會變蒸氣,水不是定相,滅掉了,生成蒸氣。蒸氣凝結又下降成水,蒸氣也不是定相;水能滅火,水能剋火,但是隨其勢力的強弱,火也能剋水,相生相剋,那就知道這世間是假的。所以用生滅法當作是實法,以世間的父母恩愛當作是實法,來作為學佛的基礎,那怎麼能成就!那你根本是迷惑顛倒。所以我穿著這件袈裟給你們做保證,肯定學《弟子規》不會有成就,原因就是在剛講的道理中。如果在這生滅境上當作真實,已經是迷惑了,又更在當中造作,這就是唯識宗講的:「如麻編成繩」。以前的繩子是麻繩,麻繩是由麻而生出來的,麻是佛性,眾生見不到,所以因絞,絞就是無明,因為眾生起無明,所以絞麻成為繩,才有繩子的樣子。二乘的人,把繩看作蛇,二乘的人知道蛇很恐怖,要趕快離開。凡夫把蛇當寵物,把世間當作是實有,「愛保貪重」,當作是真的去執著,這兩個都是迷惑顛倒。二乘也迷惑、凡夫也迷惑,只是二乘比凡夫好一點,知道要遠離,但是他沒看到真相,真相是麻,真相是因緣所生,緣起性空,從麻轉生而來,根本也沒絞在一起過,二乘人看不到真相,凡夫更看不到。因為他把毒蛇抓回去當寶貝。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幻見,就像精神病院裡面的病人一樣,幻見有蛇,當作是真有。這就像凡夫顛倒。在他誤認的狀態下,絕不是真的有蛇。就像這世間,你誤以為你真有父母、妻子、恩愛、有種種感受分別,實有這些妄想、苦惱,實際上正在你種種感受的當下,它是空的,如同虛妄的蛇相當下是麻、當下是繩,蛇只是你妄見而已。所以要提倡大乘佛法,大乘法講的是心性,心性是不變的,從古到今不會改變,這才是根。你可以把心性當為實有。但是不是像世間的實有。是真的有心,凡有心者,皆當作佛,一切眾生,皆是有心,這心性本自具足。你現在看到的,你現在聽到的,都是真心本性的作用,包括現在當下聽我們講經。你為什麼能聽?不是因為你有耳朵,是因為你有心。如果有耳朵,死人也有耳朵,為什麼他不能聽?能聽就不名死,不算死人。所以要清楚是心在見,是心在聞,這真心大家都在用,你我現在就在用,只是聽了以後起分別。
有人說:「法師,你講的沒跟某某法師一樣」。這就是起分別,那就顛倒了。「法師,你沒有提倡《弟子規》」。又起分別了,這樣是聽不到道理的。《弟子規》是相用,就是作用。這裡講的是根本,根本有沒有離開相用?也沒有。如果你認為自己學的是心性之法,事相上的孝悌忠信都不要,那這叫「狂慧」。所以要清楚理事不二,理跟事是一如的。
說常隨佛學,既然想學,就要常常跟隨善知識學習,佛陀弟子目犍連、舍利弗、大迦葉……諸位尊者都證果了,連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只要佛有講經他們都還是天天參加,沒有一堂缺席,他們不只自己親自參加,沒有辦法去的地方就分身去,那他聽的經就很多了,普賢菩薩有能力分身,也能夠分身供養如來。你們不能分身,只會分心,如果一下聽聽這個,一下聽聽那個,那就糟糕了,變成這邊也不通那邊也不解,還要拿來問我。要知道「常隨佛學」是要常常跟佛學習,不是學「佛學」!學「佛學」不能了生死,「佛學」是「世間法」,不是佛法。佛法是覺悟,「覺」是說你學佛以後心覺不覺悟?不要以為自己每天有持咒、每天有念佛、有做早課晚課、有來聽經就是學佛了。那你有沒有真正學到佛?心有沒有開始要覺悟?這很重要。學佛的重點要抓得到,不然就像《圓覺經》所講「雖勤精進,增益諸病」,儘管都有做課、聽經,天天毛病習氣還在增長,或即使你看了很多書,歷代數十種版本的《大藏經》你都看過,整部《大藏經》都會背了,那也沒有用。你還是不算常隨佛學,因為你的心沒有覺悟,沒有想要離相,沒有想要離開煩惱習氣,在貪吃的時候還是貪吃,貪睡的時候還是貪睡,錢財照貪,名利照貪,欲望還是伏不住,這樣就沒有常隨佛學,你的心還是處於昏迷的狀態,而且是醫學講的昏迷指數極高。有時候看那人昏迷躺在那裡,其實他是清醒的;現在這情況倒過來,人雖然活著,好像能控制自己的四肢,但是心卻在昏迷,隨順著世間的欲望,追逐不捨,這是被欲望束縛住,昏迷了。佛是覺悟,所以要常隨佛學,那佛不在了,就要依法而學,跟著善知識學,「僧」就是善知識,善知識不一定是出家人,像有很多都是在家的善知識。善知識也不一定是男眾,也有女眾,所以要跟善知識學。善知識是善於觀機,知道你的毛病,知道你的根器,而且他有方法可以解決你的問題,這才是善知識。善知識不是指那種只跟你講好話,說:「你很有修,你每天有來共修很精進……」這種不是善知識。真善知識有時候鼓勵你,你也不可以自滿。所以要會選擇善知識,如果你沒有緣遇到,那就依祖師的開示去做,把「我」放下,這很重要,不是學了祖師的註解、開示,反而我執我見很重。把祖師的知見變成我見,把祖師的道氣變成我慢。祖師很有道氣,就像印光大師講的「頭上沒有一片瓦,腳下不踏一片地」,祖師既沒有房子也沒有地產,有道氣。但是我慢的人用來卻變成傲慢了,他也說是學印光祖師,但卻是傲慢。不要把祖師的知見變成我見,祖師的知見能打掉你的煩惱習氣。可是你都是選自己喜歡的看,自己的習氣一點都不改。當你在跟人家談論、往來的時候,你用的、引的也是祖師開示、註解,但是你卻是用自己的我見,帶著滿心的煩惱習氣在解祖師的開示,這就是「我見」。
那要怎麼把祖師的知見變成自己的正知正見?就是用祖師的話來除自己的業習,這樣祖師的知見才會變成自己的正知正見,不是只有記取而已。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也。很多人也覺得自己在跟祖師學,或在跟哪位大德學,當他有問題習氣現前,就趕緊說:「若真修道人。不見世間過。」來保護自己的習氣。其實講這句話的時候是人家看到他過失,所以他就勸人:「你是真正修道人,我不是,你不要見我的過」,怕自己被講到,面子掛不住,所以就拿六祖的話來叫別人不要看他的過失。那當這句話生起的時候,你有沒有想過,自己是修道人,為什麼有這樣多的過失可以讓人家看?所以這句話是除自己習氣毛病的,不是講來叫人家做的,更不是用來保護這虛妄的「我」。
「正念」跟「習氣」就一念之間,祖師的話是好話、是對的,但是如果用在保護面子、保護這念我執上面,那正念就轉成邪念,轉成習氣了。相反的,若用在對治自己毛病上面,那這話就變成正念了,所以學道在人一念之間。
更不能把學祖師的道氣變成自己的傲慢,認為:我不管你、我不理你。實際上是自己沒有慈悲心,不能包容眾生,這是學佛人的問題。有些道場、有些法師或有些人,他看眾生有習氣,惹到他,不順他的意,一不高興了,他就學祖師,叫學人「你給我出去、你給我離開」,卻沒有想到自己在講這話的時候,這念我有沒有放下?他心裡想的是自己在學祖師,可是表現的是我執我相。要知道眾生有他的善根,偶爾不小心犯,要懂得包容,要懂得善巧接引,不是把人趕走,如果把人趕走就能成佛,那可以!很多禪宗祖師就把學人趕走,但那學人成就了。有則公案是:有學人遠道而來拜山,一路從山下拜上來,結果一棒子打回去,叫他離開、叫他走,說這裡沒有你的緣,你不要來我這裡參,不走還拿棒子趕。以前道場的出家人有護寺,就像現在的保安,拿亂棒把他轟出去,不讓他進殿,不讓他進道場,結果這麼一轟,學人開悟了,這樣就可以。現在你把他趕出道場去,他沒有地方學,反而去學邪知邪見,那你這叫斷人法身慧命,你還覺得自己有道氣、有學風,還覺得自己學得像祖師,這是在丟佛教的臉。所以要懂得常隨佛學。以前虛雲老和尚在打禪七,有些監香的,學祖師拿著香板亂打人,搞了大家精神緊繃沒有辦法修道,更沒有辦法入道,虛老就開示:「你們在禪堂、在念佛堂,不要拿著香板到處亂打」,大德是明眼人,有工夫的,看到學人火候到了,一板子拍下去會開悟的。但你那一板子打下去是嚇到他,把他之前的火全部都給弄熄了。所以同樣的動作,沒有智慧的人做,幫不了眾生,所以虛老就喝斥了。如果是在昏沉那提醒一下可以,不是拿著棒子胡亂開打,那這不對。還自覺是「臨濟的棒,德山的喝」,以為在學臨濟禪師的棒,德山禪師的喝。
德山禪師人稱周金剛,就是著《金剛經青龍疏》的人。所以要懂得常隨佛學是要學覺悟,不要學迷惑,更不要學文字。
恆順眾生
第九個「恆順眾生」,眾生要怎麼恆順?小孩不乖,恆順他不寫功課嗎?你現在順他,你將來就苦了,他將來也苦。恆順眾生是講眾生有功德你恆順他。你們不管小孩那是放縱,那不叫恆順。有的道場講規矩,居士來不能接受,他就說:「這個道場不慈悲,不能恆順眾生」,恆順眾生了這裡還叫道場嗎?那就變成眾生場了。這樣恆順眾生,那這地方就變世間隨順習氣的場所了,這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。應該怎麼來恆順眾生,這要有高度的智慧,普賢行是稱性的,是從性起用,如果順他可以幫助他道業增長,幫助他善法增長、幫助他利益眾生,那可以恆順,這才是真恆順。還要隨順眾生的根器來教化、來調伏,還要隨順眾生現在的日常生活習性,來使他接觸佛法,像現在就適合用網路弘法,大家幾乎都會上網,這就叫恆順眾生。不是眾生來這裡不守規矩,跟你抱怨兩句,你就:「好吧,恆順你吧」!心想:沒辦法,誰叫你有出錢。這就是眾生在恆順眾生,不是菩薩恆順眾生,要清楚其中差別。千萬不要自己恆順自己的欲望習氣,那就真是恆順眾生了。心裡不想來道場、不想念佛、不想共修,想要懈怠、想要跟同學、朋友在一起講講是非,這就真變成眾生了,所以要有智慧,懂得怎麼恆順。
有些人說:「法師,我是去度他」。其實你是去造口業、去講是非。自己都沒有定力,還天天想要度人。妄想看看能不能找我的同事來學佛,找我的朋友來學佛,以為是去度他、跟他講佛法,沒錯,你剛開始講佛法,後來佛法你只講十分鐘不到,然後就變成講世間法。一般人佛法沒辦法講久,能講十分鐘就很長了,世間法卻能講一個下午,最後你就又變成世間人了。聽了人家的世間話,你就開始覺得學佛沒有用,心想:那位誰過得比我幸福,先生對她這麼好,那個誰賺的錢還是比自己多,或他懂得怎麼把錢變多……,想著這些事,你就變回世間人了,回去以後,你沒能叫他皈依三寶,反而你皈依了金銀財寶,那就麻煩啦。一個下午自己就被轉,善根斷掉了。想恆順眾生是要懂得善巧方便,才能幫助眾生調伏習氣、調伏自己的毛病。現代人都習慣晚睡,問他:「幾點睡」?他回:「比以前早啊」!再問:「幾點」?才回:「十二點」。「以前幾點睡」?「兩、三點」!那根本不用睡了。那你自己就要調整,這點就要學《弟子規》講的「居有常,業無變」,這就要做到。不要認為悟顯法師這裡沒有提倡!沒有提倡並不代表不用具足,還是要具足的,只是怕大家看那東西起世間心,所以不提倡,起世間心最壞,這「心」可善可惡,隨順世情就是輪迴,並不是說《弟子規》裡面的東西不好,裡面的東西還是要做到。今天話講得很清楚,大家不要再誤會。
所以你有毛病,你有習氣,你要慢慢改,慢慢轉,把它轉過來,恢復正常。喜歡跟同事聊天講話的,愛講話的毛病控制不了,你想,連自己的嘴巴都控制不了,還想斷無明,那太不容易啦!那現在就要開始轉,先做到少話,把自己的心定下來。話多,心就散亂。大家都還沒有到不亂的境界,那話要少,因此要用種種的方法,方便調伏自己的問題,所以熏習佛法的時間要加長,這很重要!佛法熏習時間長,愈長愈好,要常常聽、常常看、常常念。
現在手機都很方便,可以裝幾本電子書,祖師大德的著作,帶出去看。現在手機都能無線上網,到精舍網站下載幾本,就可以放在手機上看。這都是方便大家隨時隨地聽到正法,這是熏習。在公司中午休息的時候,不要聽音樂,可以用手機上網聽經,趕快連到精舍的講經頻道,就可以聽經,這時候就是熏習的時間,就是建立正知正見的時候,這是利用時間聽經。上廁所時不要胡思亂想,心裡面要默念佛號,不要散亂,這些都是利用零碎的時間用功,這是恆順眾生,方便調伏。現在的學佛人要調伏別人還太早,要是教怎麼調伏別人,你去調伏別人,大家都起煩惱啦,所以你要先調伏自己。佛的十種名號其中有一個叫「調御丈夫」,就是善調自己的習氣,調整自己錯誤的毛病習氣,這很重要。
普皆迴向
第十個「普皆迴向」,這是普賢行第十個,也是圓滿。「迴向」是把這些功德迴向菩提,迴向西方極樂世界,迴向無上佛道。「迴」就是收回的意思,迴己所學,向菩提、向無上佛道。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一首偈:「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迴向,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」。所以十大願王,前面九個直到後面第十個,都迴向淨土,大家都念過這首偈,「無量光佛」就是阿彌陀佛!讀過《無量壽經》就知道,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、無礙光佛、無等光佛……,有十二個名號,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,佛的名號就代表他的功德,不是像眾生在取綽號,以為他的綽號也叫無量光,也叫無量壽,不是的,那是他的功德,跟綽號不一樣,綽號是隨便叫的,這跟世間法不一樣。將所修的功德、用這勝福來迴向佛道。無邊勝福:因為「稱性」所以心量廣大,福也是無邊的!那自然就成佛。
所以學佛的人每天都要迴向,不要認為自己修淨土又是老修,淨土法門是不迴向法門,就不迴向了。勸你還是迴向好了,修淨土雖是不迴向法門,什麼叫「不迴向法門」?你念佛,你的因果就是決定往生淨土,這一點不會錯。可是你還有其他的人事需要迴向,包括你今天所做的種種過失,都要懺悔,這樣迴向才圓滿。因為迴向就含著前面的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,隨喜功德、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、常隨佛學、恆順眾生。所以它是一個整體的,不是單獨的。如果是大乘權教的六度萬行,它就是單獨的,個個獨立的,持戒是屬於持戒,布施是屬於布施的,忍辱是忍辱。而普賢行不是,普賢行是互通的。所以說用圓教的知見來行一切法,圓人說法無法不圓,圓人行法無法不圓,都是一樣的道理。要做圓人,圓人不是世間圓融,而是知見圓融。「一法能含一切法」的知見圓融,「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」,這是圓人,這是《華嚴經》講的圓人。說到大心凡夫,大家具不具備大心凡夫的條件?千萬不要沒有信心,大心凡夫第一個要「大而化之」,很簡單的事情不會留在心裡面記仇,心量廣大,肯利益眾生,有正義感,這是大心凡夫的基礎。對於這世間沒有那麼貪著,對於正確的道理、正確的義理有追求的心,這都是大心凡夫的基礎。很多人聽經聽到大心凡夫,不知道什麼是大心,這就是「大心」,大而化之,事情不計較,心量大,你在世間是這樣的人。如果不是,快跟上就可以了,也不用擔心自己不是,趕快轉過來就行了。佛法重點在你轉念,念頭轉了境界就轉,而不在於它根器的限定,因為眾生的根器是會轉變,所以淨宗是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「三根普被」就是,能夠幫你從下根轉成中根,再轉成上根,這才叫普被。不是下根永遠是下根,有人學佛學幾十年,他都還認為自己是下根,不是這麼說的,有時候雖要謙虛,但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器,自己的道業有沒有提升,佛法會幫你從很執著的下根轉成中根,變得比較沒有那麼執著,這是中根!上根就是完全不執著,能一聞千悟,這是上等根器。所以三根普被是這樣解,不能認為自己永遠是下根,更不是下根才念佛,那念佛法門就不殊勝了!念佛法門可以幫助眾生從下根至上根,從愚鈍到明理,從沒智慧到有智慧,這是佛法的力量,這才是真正的超度。講說正法、受持正法的聚會,才是真正的法會,才是真超度。不是做一場法會,就能把亡者送到天上去,送到人道上,做這種超度,智慧沒有開。要是能做一場法會讓眾生即身成佛,那就可以!
結語
這裡講的十大願王只是大海當中的一小滴,我們只略說少分,但是一滴之水與大海之水,其水性是一樣的。
雖不是詳細地講,但是核心的意義已經說到了,就能從此契入,但不可得少為足,還有更深入的。
但是聞法不要只聽事相,以為這就算做到了普賢十願了。其實整部《華嚴經》就是在講普賢行,義理非常深廣,這裡只略舉現前眾生少分聽得懂的,讓大眾稍微知道點。菩薩願行實在深廣,不是凡夫所能思,就像法藏比丘所說的:「斯義宏深,非我境界」。如果要深入了解普賢行的話,可以去看清涼國師的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,裡面講得很清楚,如果覺得《別行疏鈔》還不夠,還可以看他註解的《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疏》,他是華嚴宗的祖師可以作為我們的依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