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

修行解脫之道─拜願開示(七)




修行解脫之道─拜願開示(七)
悟顯法師講述
目 錄
在家人穿袈裟的果報
降伏煩惱的條件
佛教是宗教教育
三洲感應
以思惟心無法入佛境界
什麼是真正皈依三寶
放下要放什麼
直下承當
放下佛就現前
但念無常慎勿放逸
凡夫的二種病
為什麼念佛可以治病
孝名為戒
花枝春滿天心月圓

在家人穿袈裟的果報
在佛門裡,袈裟是代表佛陀的傳承,袈裟所代表的就是佛法的正傳。所以沒有受過戒,是不能披袈裟的。尤其是在家人沒有受過出家戒,不能隨便亂披袈裟。有一些在趕經懺的在家眾,他穿著出家人的袈裟,既沒有佛陀的行儀,也沒有受過出家的戒律,他不能受十方的供養以及恭敬。祖師大德講:「在家人披著袈裟,是竊佛行儀。」「竊」是竊盜。竊盜如來的威儀,因為你沒有持戒,也沒有發心要捨離世間種種的欲望。所以你披著如來的法衣,到外面去受人家的恭敬、頂禮、供養,這是有很重罪過的。《地藏經》裡面講到,地獄裡有一層地獄叫做「鐵衣地獄」,鐵衣地獄除了破戒的出家眾,會去那裡受果報以外,還有這種冒充出家眾的在家人。你冒充出家法師,罪過無量。在古代冒充欽差,是死罪;那你冒充出家人,這比死更恐怖。你不是死了以後就沒事了,死了以後要下到三惡道去。這一點大家要知道。
在家人能搭的,叫做「縵衣」。受過在家菩薩戒的可以搭縵衣,但不能搭出家人的五衣,有些人不太了解,就搭出家人的五衣。這不一樣的,「五衣」是屬於割截衣,割截衣是一片一片的,那是出家人的象徵。在家人是搭縵衣。這「縵」就是布縵的意思。因為,以前印度在家人的衣服是一塊很大的布,把身體包起來,並沒有裁切,所以稱為縵衣。出家人是撿人家淘汰的布,把它裁切過,然後再一片一片接起來,稱為割截衣,又叫做衲衣,也就是俗稱的百衲衣。所以衲衣不是在家人可以搭的,即使受了菩薩戒也不能搭。有些同修不懂,受了菩薩戒,以為能夠搭五衣,或是以為菩薩戒的這件衣服叫做袈裟,實際上不是,那叫縵衣。
對於這些衣服,不要看它只是一塊布,它有它代表的意義,你恭敬它,有功德。就像警察的制服一樣,警察的制服也是一塊布,但是它代表社會公權力的行使。佛教出家人搭的袈裟,所代表的是佛法的正傳,包括出家人的缽、還有錫杖……等等,這些都是佛教形象的代表。所以,不是出家人就不能隨便搭衣,亂搭出家人的袈裟,會有很重的罪報。
相反的,要是能夠恭敬、頂禮、能夠供養,在經典上有供養袈裟,供養缽、杖、法器的功德,那都是功德無量。所謂「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。十分誠敬,得十分利益。」龍身上披了袈裟,金翅鳥不敢吃牠,甚至惡業眾生見到了袈裟,這些惡業都會消掉。
在家人確實不可以穿出家人的衣服,乃至五衣尚且不可,何況是二十五條衣。二十五條衣,一般稱為祖衣,是在非常重要的場合才穿,像講經或是做大型法會,才穿搭二十五條衣;甚至只有主法和尚才可以穿,所以是非常慎重的。袈裟有它無比殊勝的功德以及利益,這功德利益就是從你的恭敬心當中求。供養三寶、恭敬三寶都有福報、有功德,要是不恭敬,看它只是一塊布,隨意的輕蔑糟蹋、隨意的擺放,都有嚴重的果報。
降伏煩惱的條件
學佛要抓到修行的宗旨,抓到宗旨以後,應該要怎麼樣斷除煩惱?佛法的道理只要長時的熏修,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聽得懂,可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:「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。從境界會得者道力壯。」所以,看再多的經典,聽再多的道理,如果沒有定力,當境界現前,先起的還是煩惱,而不會是菩提。所以,修定就非常重要,有定以後,才有降伏煩惱的力量。但這個「定」,不是指世間的禪定,或是自己感覺到的安定。雖然佛法講的定,跟世間禪定有類似的地方,但是不完全相同。所以佛門講的修定,是在於自己生煩惱的時候,能把功夫提起來,不被煩惱轉。剛開始,被轉的次數當然多,可是只要常常這樣用功持續下去,漸漸的就會有降伏煩惱的力量,這就是佛門講的定力;既跟禪定不一樣,也跟世間人臨危不亂的定不相同。禪定是有所住著的;但佛門的定是無所住的,在經典中稱之為「首楞嚴大定」。「首楞嚴大定」就是所謂的「自性本定」,與自性相應,這定力才有力量。所以為什麼說,要先明白佛教修行的宗旨,然後依著宗旨起修,這就叫「稱性起修」。那你的定力就超過了世間的禪定,也不只是人間一般所謂的安定而已。
佛法跟世間法同樣講定,可是境界上,佛法還超勝世間定。所以修行重點要能夠降伏煩惱,要依教起修,依著佛陀教育的宗旨來修行,所產生的就是「楞嚴大定」,這個定不會退失。能這樣修,保證你能夠降伏煩惱,能夠成就。世間人遇到境界,為了自身利益,他會靜下來想一想,看怎麼樣對自己有利,但是這不是定,這是為利益而稍微緩一緩,他的心還是浮躁的。佛法不一樣,佛法它是知道煩惱本空,六塵非有;他從這裡回頭,不再隨順煩惱、不再隨順妄想了,那煩惱妄想就當下止住,再也不現前了,這是佛門講的定。而禪定是透過數息,漸次的深入,把心住在一種覺受上,也就是所謂的「捨受」,指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,這五種受的最後一個—「捨受」,住在捨受上,還是有所住,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。縱然得到阿羅漢的九次第定,仍舊是有所住著,兩萬大劫以後,仍舊要迴小向大。所以一開始學,方向目標就要正確,那修學佛法很容易就得心應手。
有同修問:煩惱要怎麼降伏?
實際上並不會很困難,重點是在於知不知道方法?能不能老實從基礎上開始學起。因為要修定、要得定,這一層基礎功夫,沒有辦法送給你,得自己一步一腳印的走。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,要能回頭;在迷惑顛倒當中,能提得起佛號;在貪瞋癡熾盛的時候,你能夠一念放下、一念轉過來,那你就能夠得定,煩惱就必然消除。你的真心本性、大定,自然就現前了。這就是為什麼剛講:「定」是降伏煩惱的力量,道理就是如此。當還沒有辦法達到這一層,至少要先讓你的心安定。所謂「未能不亂。先學成片」。你還沒有辦法達到一心不亂,那要先做到功夫成片;也還沒有辦法功夫成片,那夏老居士告訴我們:要先學專念。只要專心在佛號上,有煩惱、妄想來,不要管它,也不要想它,統統放下,就算是做到專念。因為你是專心的,你的念頭都是佛號,沒有其他的雜念、妄想,這樣一直深入下去,你就會得到功夫成片,接著會得到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這是修學的過程與方法。抓到佛教的宗旨後,就這樣修行用功;不然就會變得跟阿難尊者一樣,所謂「欲漏不先除。畜聞成過誤。」沒有先斷煩惱,只是看很多、聽很多,在遇到境界的時候,就迷惑顛倒了,這是阿難尊者示現給我們作警惕的。
佛教是宗教教育
佛教分為四種。第一種是正信的佛教,一種是作秀的佛教,還有一種是學術的佛教,最後一種是屬於附佛法外道。像學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,這是附佛外道,不是佛陀的正傳。身為佛弟子這四種佛教要能夠明辨,心才不會被迷惑,到頭來只學了佛法的表面、或只有知識而已。
佛法又分為「宗門」跟「教下」,就是俗稱的宗教。佛教是一門教育,但是不是學術教育,學術只是知見;《楞嚴經》講:「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」是不能出三界的,連證阿羅漢果尚且不可能,何況是成佛。佛教指宗教教育,「宗」就是指禪宗;「教」就是泛指禪宗以外的所有的宗派,都稱之為教下。佛教講的是宗教的教育,教你斷煩惱,是離相的、是無相的,而不是著相。很多人聽到佛教是教育,就趕快辦所大學,在裡面加入一些佛學的課程,教你怎麼管理道場,實際上學這些,都是屬於學術的佛教,根本不能夠利益眾生,不能夠了生脫死。真正能了生脫死的,只有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、放下自己的知見。所以學佛先要心空,心空才能真正接受佛陀的教育。達到心空的方式,在淨宗是用念佛的方式,心若空,一切罪業都能消滅。所有的業障歸根結底,就是因為心沒有空。佛法傳到中國來,到了現在,有很多的地方後人都錯解,有變成了作秀的佛教,專門做法會,或是變成學術的佛教,甚至變成附佛外道。他們也說自己是佛法,原因就在於沒有聽經、沒有讀經,沒有真正的去修學正法。所以才會使原來的佛陀教育,變成今天的這種迷信,甚至不了義的教法。佛法裡講的宗教,跟一般世間的宗教不同,跟研究學術也不相同,這一點每位同修都要清楚。現在也有人誤以為儒家就是佛法講的小乘;真正看過《阿含經》的就知道,儒教不是小乘佛法。因為學儒,心並沒有離相,還是希望死後,能夠在太廟裡受到祭祀,所以名利心沒有放下,世間的恩愛、情欲也沒有斷掉,根本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。反觀小乘,一開始入手是從四念處,四念處是「觀身不淨。觀受是苦。觀心無常。觀法無我。」教你把身心以及世界全部放下,這是小乘入手之處。明白這一點,就可以確知儒家不是小乘,它們看似有相通之處,但是歸根結底完全不同。阿羅漢是把見惑跟思惑全部斷除,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,斷身見是不再執著這個色身是「我」,這個身能夠放得下;可是儒家並沒有辦法放下,死了以後還要人祭祀,要人家來拜,希望名留千古,這都還是名利心貪著自身,並沒有真正的轉變過來。所以儒家跟小乘法講的完全不同,不能夠混為一談。儒家充其量就是人天乘的佛法。釋迦牟尼佛講,人天乘是不了義法;不了義法就是隨順這世間眾生的分別心而說的,不是隨順釋迦牟尼佛度生本願而說的。人天乘對小乘來說是不了義法;對大乘來說,那就更是不了義法,因為小乘對大乘,小乘還是不了義。所以一層一層的去淘汰,大家就知道應該學哪一種佛法。釋迦牟尼佛在《法華經》講:「我此九部法。隨順眾生說。」這九部法都是隨順眾生而說,其根本是要令眾生契入大乘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《法華經》一開始就講,他是為一大事因緣,故出現於世,這「大事因緣」就是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,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願,希望眾生能夠成佛!不是成阿羅漢,或是生天或再來做人,絕不是來生再輪迴!這些都不是佛的本願。只是眾生貪著這世間的心太重,不能夠一下子捨棄他的貪愛,所以世尊大慈大悲說些世間法,接引眾生來學佛。那只是接引你,不是究竟,你要把世尊講的方便接引的話,當作是究竟法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所以佛教裡面的小乘跟儒家確實不一樣,不光是跟儒家不一樣,跟道家也不一樣。道家充其量的境界,頂多就是色界天,最高到無色界,而且道家所說是推論,還不是真正的證入。而印度的外道是真正契入,他的禪定功夫可以到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,也就是他入定可以定八萬大劫,道教沒有辦法。阿羅漢的禪定是九次第定。世間的禪定是四禪八定,第八定就是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。再超越三界,就是第九次第定,叫「滅受想定」。他的第六意識完全不起現行,前五識完全不再作用;什麼好的、壞的、正確的思想、錯誤的思想,全部都不起。在經典上稱為:「灰身泯智」,所有的功能全部暫停,這是阿羅漢的境界。他的貪、瞋、癡、殺、盜、淫全部斷掉,三界九地、見思二惑全部除斷,這是阿羅漢的境界,絕不是一般凡夫可比。所以不光是儒家搆不上小乘,連老子的道教也沒有辦法,這個大家要清楚。
學佛的四眾弟子要有正知正見,不要聽到一點相似的講法,就認為大家都一樣。如果要說到相同,那只有一樣是相同的—「佛性」是相同的,其他則完全不同。唯有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這道理相同。人道的眾生,有如來智慧德相,天道眾生也有,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都有,這點相同。但是境界、功夫則完全不同,甚至連業障也完全各自不同,但是卻同一真心、佛性。所以佛法講的「都一樣」、「相同」,是講它的佛性相同,不是講它的作用相同;如果是講作用相同,那人類能看到的範圍頂多就是在眼前,天人可以看的距離比我們更遠,佛眼可以徹照大千世界,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徹見,所以作用完全不同。但是如果講「能見」的能力,則是相同,眾生能見,佛也能見。如果要討論見的遠近,那眾生跟釋迦牟尼佛差得太遠了,這就是所謂的在作用上不相同。在這裡簡明分別出來。那你在學佛的時候,就能夠明辨,這才是正知正見、是正法。能夠把講的這些都記住,那你就有擇法眼,能夠選擇什麼是你當學,什麼是不當學。
三洲感應
韋馱菩薩是佛教的護法菩薩,常聽到「三洲感應韋馱尊天菩薩」。這地球是南閻浮提,旁邊還有其他三個洲,加起來總共稱為一四天下,這一四天下,韋馱菩薩護持的地方,只有三個地方,就是南閻浮提、東勝神洲,還有西牛貨洲。其中沒有北俱盧洲,因為那裡沒有佛法,人壽雖然千歲,但是死了以後直接下三惡道;因為福報大,但是都在造業;因為沒有佛法,所以佛在經上稱為八難之一,也就是真正的邊地,沒有佛法,沒有護法善神護持。韋馱菩薩是四大天王之一,所謂的「北方多聞天王、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」。這四大天王統領著八部鬼神,四位天王每一位天王麾下有八位將軍,加起來總共三十二位,韋馱菩薩是三十二將之首,他的上司是南方增長天王。這是簡單介紹他的來歷。他發願在賢劫千佛住世的時候,都要來護持佛法,只要有佛法的地方,有真正用功、要修行的人,他一定會護持,這是他的願,釋迦牟尼佛也為他授記,他是賢劫最後一尊佛,稱為樓至如來。在佛門中,你只要認真用功修行,必然得到護法善神的護持,問題就在於你如不如法!你要是喜歡夾雜一些世間法、世間意在你的修行當中,那你去求佛菩薩,求他來護持,他是不會感應的。有感應是真的,不會虛假;從前湖北的漢陽歸元寺,大眾平常非常用功,從住持一直到清眾,沒有一個是放逸的。有一天住持召集大眾,跟大家講:「你們都是真正發心來出家修行,現在大寮米缸沒有米了!如果你們真正發心修行,不怕死,那就繼續用功」。大眾沒有任何異議,住持就吩咐大寮,準備煮一大鍋水,大眾「過水堂」,「過水堂」就是大家準備喝熱水,因為沒有米吃了!就一邊煮熱水,一邊讓知客師去把山門鎖起來,大眾一心修行用功,謝絕外緣。這時候住持跑去韋馱菩薩像前罵:「我們一心用功修行,你怎麼會讓我們沒有飯吃,大眾等著餓死……」。同樣這時間,在杭州往來上海之間有一位米商,正好他做生意回來,在海上遇到大風浪,幾乎要把他的船給吹翻掉,正在危急之時,船上突然出現了一位法師,這法師告訴老闆說:「我可以幫你們度過難關,但是,我是來跟你化緣的」。這話說完了就風平浪靜,於是這老闆就相信了,他問那法師:「你要化緣什麼呢?」法師說:「你這裡有十幾艘載米的船,我跟你化緣三艘就好」。那老闆很高興地說:「法師救了我們大家,三艘船的米不是問題,那應該要送到哪裡去呢?」法師說:「你幫我送到湖北漢陽的歸元寺,而且限定要在明天早晨送到。」這老闆很為難,他說:「我們所在的地方距離歸元寺,有兩千多公里,逆水行舟,怎麼有辦法在半日之間到達歸元寺?」法師說:「你們把眼睛矇起來,統統躲到船艙下去,不准出來,也不要偷看……」。那位法師就用神通讓船加速,快到飛起來,隔天早上,清晨的時候,確實就到達湖北。那位法師叫老闆趕快去通知寺院裡面的出家人,來搬船上的米;那老闆派人到寺院去敲門,知客師出來後,他說:「有一位法師是你們道場的,來跟我們化緣三船的米」。那知客師就回答說:「我們昨天都沒有出門,怎麼會有人去跟你們化緣呢?」講著講著,還是通知大眾,去把這三船的米,全部搬回到寺院裡去。之後住持出來接待這米商,他說:「你怎麼會送米給我們道場呢?」米商說:「是你們道場一位法師跟我化緣的。」住持說:「我們道場昨天都沒有人出去啊,向來也不跟人家化緣」!那住持就把住眾全部召集出來,一個一個看,結果也沒找到人。之後,那住持就帶著這米商在寺院裡面到處參觀,來到了韋馱菩薩像的前面,那米商一眼就認出來,叫了一聲:「哎呀!就是他!就是這一位法師」。結果住持一看,韋馱菩薩像滿頭大汗,就趕快頂禮說:「韋馱菩薩,您太辛苦啦,您趕快坐下來休息」。結果這韋馱菩薩二話不說,馬上就坐下來了。寺院叢林的韋馱菩薩都是站著的;這站著的菩薩像,瞬間就變成坐像。從此這間道場的韋馱菩薩像就是坐著的。
這就是韋馱菩薩的感應,真正發心修行、真正用功,必然得龍天護佑;要是不用功修行、不認真努力,道場還帶著世間意、還夾雜人情世故在裡面,那佛菩薩厭棄你、鬼神討厭你,他們絕不會護持。那為什麼你會感覺好像有點福報呢?那是魔力在攝持你,不是真的。妖魔鬼怪最喜歡增長人家的貪瞋癡,他看到有道場帶世間意,大家都在搞熱鬧,都高高興興的樂不思蜀,不想出三界六道輪迴,那麼這些妖魔鬼怪最高興,趕快讓你有好吃的、好住的、好穿的,讓你有很多的錢,花都花不完,目的就是希望你不要修行有成就。真正如法的道場,確實會得到龍天善神的護佑,這是一點都不假。當去到寺院叢林裡,看到韋馱菩薩像是合掌當胸,寶杵橫擺在他的手臂上,那表示這是一間十方道場,是可以掛單的。如果是把寶杵直立在地上,那這是告訴你,這裡謝絕掛單,其他道場的出家眾,沒有辦法來這裡住,這是佛門常規。但是現在都不一樣了,這點只能當作是知識來看。有些寺院會掛牌寫上『止單』,就是不開放掛單。所以不能看到哪間寺院的韋馱菩薩有合掌,你就進去跟他說你要來掛單,沒有人會理你,這會鬧笑話。
以思惟心無法入佛境界
修學大乘有很多的道理需要理解,這些在講經當中都會說到,可是要怎麼樣修學大乘?道理要瞭解,方法也要知道。有些道場,他們也標榜說大乘,也說他是了義法,可是他給你的方法,卻是不了義的方法、手段。修學大乘佛法最基本的正確觀念,不是教你思考。那些教你思考,教你在經文上打妄想,去想它的意思,這不是學大乘入手的方法。因為你一思考,你的心就在妄動,眾生就是這一念妄動的心,把自己的真如佛性給蓋覆住。那現在你還要用這妄動的妄心,來理解經文的意思,想要藉此來契入經文所說「超情離見」的境界,那是絕對沒有辦法做到的。因為你用的是情見,你沒有離開妄想、沒有離開分別。
所以同樣是宣說大乘法,即使道理能講,修行的方法也要如法。「如法」就是要能夠真正幫助你契入心性。那心性「本體」是空寂的,「作用」是幻有的,「包容」是無邊無盡的。你所用的修學方法、手段,要能夠達到剛才講的三個重點。因此若以思惟心在思考、在作觀、在參公案,那是沒有辦法契入心性的。念佛也是一樣,念佛時若沒有教你攝心專注,只告訴你:「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,可以接引你往生,你可以不用專心、不用專念,你臨終時佛也會來接引你……」。這說法是完全的錯誤!在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講:「淨念相繼」。也就是說佛號是淨念,起碼你要讓佛號能夠持續,這是最基本的。進而才不起煩惱、對境不迷,這是第二層功夫。而後煩惱都不起現行了,遇緣、遇境才發起大機大用。可是現在他們也不教你斷煩惱,還直接教你起作用,那你所起的,叫做煩惱而不是妙用,這要相當的清楚。現在學習佛法,要有明辨的能力,其中淨宗最難明辨,因為道場法師、同修一樣都教你念佛,可是在最關鍵之處,他卻沒有說;反而告訴你不用做到一心不亂,散念就可以了,所謂散念就是散亂心念佛,沒有專念,越念心越亂。所以在念佛的時候,什麼都不要想,集中全副的心力,萬緣放下,精神專注在佛號上,相續久了,心才能夠專一。這專一雖不是究竟,但是沒有透過這專注的訓練,專注的用功,就達不到淨土宗「心淨土淨」的這一層境界。要一心不亂,要先專念。所以同樣是講大乘,也講實相、也講心性,但是方法、手段要正確。學禪的學人也說自己在參公案,參「念佛的是誰」?參「什麼是無」?無論參什麼公案,絕不能在這公案裡面,生一絲毫的境界想,不能在話頭上起一念的凡情聖解;一念都不起,才有煩惱脫落之時。不用問為什麼,也不要管何時開悟,就這麼一念萬年的參下去,妄情銷落的時候,自然會打開本來。這見性是真正的見性,不是解悟而已,解悟沒有用;打開本來,妄想銷落了,這見性叫「證悟」。還有些是修止觀的學人,雖名為修止觀,但多數都是在打妄想,因為早在心裡面存著一個見解,坐在那裡「以心照境」,能與所熾然對立,心不是境,境不是心,那早就不是真正的止觀了。真正的大乘止觀,是以「一心三觀」照「一境三諦」,什麼是「一心三觀照三諦理」?其實這是祖師的善巧方便,接引初學,最後就會告訴你,心境是一如的。知道一切法是一心,知道境界從心所現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就這麼樣觀照下去,無論什麼樣的境緣,都作如是觀,如《金剛經》講:「應作如是觀。」這樣用功下去,總有一天你的妄情會全部銷落。絕不是在心裡打個妄想,跟自己說:「這是空,那是有……」。祖師講:那都「如同野狗逐塊。」就像狗,你拿著這一樣,牠就看這一樣,拿那塊,牠就看那塊。觀照不能如此觀。所以用對方法很重要。
同樣是講大乘佛法,也講要明心見性,但是教修行的方法卻不對;本來應當是一心三觀、應當直指人心,念佛應當專念,要能得一心不亂;他卻告訴你統統不用,這對想修行的人有莫大的傷害。一樣遇到佛法,能不能遇到正確的修行方法,那就要看各自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所以,精舍提倡,要依祖師大德的教導而修,不能用現代人的那些方法修行,用那些方法,他自己都沒有成就,那都只是推論出來的,不是真有效的;祖師大德是真參實學,所給的方法,是絕對沒有問題的。不用懷疑,也不要沒有耐性,一旦沒有耐性、你有懷疑,這就是障礙菩提。希望每一位同修,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都能去看祖師大德的著作,就看所學此宗最創始的祖師。像華嚴宗就看《華嚴法界觀門》;天台宗就看南嶽慧思禪師的《止觀法門》……等的這些祖師,他們所說的、所做的,都可以做為我們修學的指南,可以奉為圭臬,絕對的依止,可以百分之百放心的學習,不會有錯或任何的問題。不要看現代的人有一點學位,或是有一些世學的學歷,或在哪裡任大執事,哪個大山頭當教務長……之類的,你就相信他沒有問題,所學都是對的;還要看他是不是依古來祖師大德的方法教你?如果是,那可以依止;如果不是,那要趕緊遠離。佛門學佛的四眾同修都要看清楚。
什麼是真正皈依三寶
大家在念「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在念佛號的時候,是不是真正皈依佛,還是依著自己的意思,依著世間的意念、世間的情見?在禮懺的時候,要能夠反省自己,是不是真正皈依佛法。真正皈依,那就是一位佛陀的弟子,不會再起世間意;如果不是真正皈依,那你就會用世間的知見,來行你的菩提道。
很多同修錯引《六祖壇經》講的:「佛法在世間。不離世間覺。」他明明自己世間意放不下,他就說:「佛法在世間,離不開世間法」。真不曉得是六祖離不開,還是你離不開?佛法就是佛法。世間法就是世間法。如同兩匹馬,一東一西這樣跑,永遠都不會碰在一起。這是講佛法的真諦!就真諦門來看,佛法不是世間法,如果把它認做是世間法,那這叫做「認妄為真」。把虛妄的當作是真實的,把幻我當作有個「真我」或是「無我」,那叫「認妄為真」。一旦迷惑顛倒,決定惑為色身之內。從此你就會開始執著這色身。眾生執著色身就想要滋養、保護,連帶有種種欲望:有男女的欲望、有飲食的欲望……,接著就貪愛自己的父母、貪愛自己的妻子、或是丈夫、或是兒孫、或是貪愛自己的男朋友、女朋友,這統統都是顛倒妄見,必定起諸輪迴。
你迷惑顛倒、貪愛極重卻放不下,所以就引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不離世間法。」意思是:「我捨不下他們」。這是「錯道祖意。謬解佛心。」這種邪知見,即使百分之ㄧ存在心中,修行都不會有成就,因為一迷一切迷。即使通身放下,現出家相,受過戒了,你還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。因為「認妄為真」,把假的當作是真的。你並沒有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,你不是佛陀的弟子。雖然表面上,你也讀經,也拿著念珠,念著阿彌陀佛,口裡也發願說:「我願生西方淨土中」。可是有世間事的問題出現時,還是依著自己的情見,還是用諸妄想。世尊曾講:「此想不真。故有輪轉。」佛告訴我們,這個妄想不是真的,眾生卻把它當作是真的在應用、在思考,進而隨順,那就會輪迴!好事做得再多,都是輪迴六道,何況是做壞事!學佛的人心要清淨,善惡兩邊都不要執著,都要放下;連「放下」這一念都要放下。要做到《圓覺經》所講的「得無所離。即除諸幻。」要捨到連「捨」的念頭都乾淨了。達摩祖師講:「一切諸法皆如幻。本性自空哪用除。若識心性非形像。湛然不動自真如。」這是實相的道理,其實不難。修行人一眼就要將它看破,一看破了,就如此坐定,再也不退轉,那就叫「見性」。也就是說:眾生的心恢復到本來清淨!從此時時刻刻能保持不失叫「保」任。心就不隨境轉。心不隨境轉,久了以後,妄想斷掉,再來「任運隨緣。應用無方」就是「任」。
至於幫助眾生,佛在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講:「可得為世間事。不可得為世間意。」可是大家在做世間事的時候,自以為沒有起世間意,實際上,已經起了,只是自己不能覺察。所以等到你醒過來,驚覺要回頭,都已經太遲,實際上已經迷得太深了。所以一直強調,要用純正的佛法去幫助眾生,絕不要夾雜世間法。一旦夾雜世間法,自己及對方就會起世間意。佛雖然在經上講:「可得為世間事。不可得為世間意。」講的是沒有錯,但是以大家現在的功夫還做不到。平時一遇到世間的事情,馬上就起世間意。愛錢的人,接觸到財利、接觸到生意場合,馬上就開始計算,自己能賺多少錢,要怎麼才能再賺更多一些。貪名的人就想方設法,暗示別人來讚歎,以顯示自己有功德……,諸如此類。這些都是心裡面的世間意不能捨,又遇到世間事,真是「內有惡因,外有惡緣。」那所起的就是生死煩惱。
做為一個學佛人,要常檢點自己,有沒有真正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。雖然每天都在唱:「自皈依佛。當願眾生。體解大道。發無上心。」可是境界現前的時候,還是認為實有,心裡不覺「境界本空」。這就是沒有皈依佛。遇到境緣誘惑,自己提不起正見,不能看破它、不能放下它,這樣並沒有皈依法。跟一切人相處,處處看人過失、處處找別人麻煩,任著自己的我執、我見隨意發揮,這是沒有皈依僧。總的來說,這都是因為「認妄為真。不明真心。」在佛門裡面,這樣執迷不悟的人非常多,總以為世間是實有的,認為佛法不能離開世間,他自己放不下世間,還想要大家跟他一樣放不下,跟他一起去輪迴。真想學佛修行的人,絕對不會隨著他流轉,不管人家怎麼笑、怎麼看。所謂「從他謗。任他非。把火燒天徒自疲。」隨便他講、隨便他說,即使說你學大乘著空,說你高談闊論,都無所謂。我們自己心裡面非常清楚,什麼是「諸法實相」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、在《法華經》上,講得都非常清楚:「十方佛土中。唯有一乘法。無二亦無三。」其餘的都是佛的方便威神。
放下要放什麼
什麼是「真正的放下?」常常跟大家講:要放下。但是得到的回應都是:「沒有問題!只要阿彌陀佛來,我馬上就放下」。當然我非常清楚,講這種話的人,到底有幾分的功夫。其實他沒有真正的放下,怎麼知道的呢?因為接下去問他:「禮拜三要不要來共修?禮拜天晚上要不要來聽經?」他馬上說:「不行!」禮拜三晚上小孩要回家吃飯,禮拜天要享受天倫之樂。再回想他講的:「阿彌陀佛來,我就放下了」。只能搖頭了。真放下是不用等佛來,佛來不來,你都應該要放下。所以不要迴避,要直接針對自己的痛處、病處對症下藥,要切切實實的看清楚自己的毛病、自己放不下的人事。因為你對於家親眷屬的恩愛放不下,對於這世間的名利、財色,種種物質的享受沒有放下,所以才會說:「阿彌陀佛來,我自然就放下了」。現在不放下,阿彌陀佛不會現前,所謂「習氣不除,佛不現」。等到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時候,所謂「功夫成片」就是心裡面只有佛號,念茲在茲;此時佛就會現前。所以可以證明,是你要先放下煩惱,佛才會來。你若放不下,那三惡道就來了。即使在世間做得再好,是個大好人也沒有用;即使對父母師長做得再孝敬,你還是個生死凡夫,沒有辦法解脫。這件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就說得非常的清楚。他知道這個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,所有的妻妾恩愛都是假的,而且無論做得多好,終究逃不出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問題只有靠修行才能夠解決,所以佛發願出家。出家不是盲修瞎練,而是針對自己著相的問題,針對自己放不下的一切,努力的對治它。雖然煩惱本空,六塵非有;經典上講:「雖知諸佛國。及與眾生空。而常修淨土。教化於眾生。」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,所以要磨除自己的習氣,放下對於家庭的執著、對於兒孫的掛念。將情愛這妄念的感覺當作是真的,執著它是有的,那就不空了,所以叫「非有而有」。煩惱是「非有而有」,可是正在有的當下,它是「有即非有」,這是實相。但是在受用上是「非有而有」,本來沒有這些虛妄的覺受、虛妄的相想,徹底清淨,就只是一念迷情,一念放不下,造成現在的顛倒輪迴。所以常勸大家要來道場共修,現在就要放得下,不要等到臨終才放。沒有人可以確定自己什麼時候要往生,除非真正有功夫。同修們放不下的人還很多,那肯定也沒有預知時至的能力。想要有預知時至的能力,希望佛菩薩現前接引,那也得放得下才行。有些同修雖然聽經很久了,但是並不知道怎麼修行,也不了解怎麼用功,總是拿世間事情來搪塞佛法、來搪塞修行,說實話,這種人能不能成就,跟我們是沒有太大的關係,可是受罪的畢竟是你自己,你沒有成就、沒有功夫,必然輪迴。你不曉得輪迴的可怕,阿羅漢有神通,他回想過去生在輪迴、在墮落受地獄罪報的時候,嚇到身上的汗變成血汗;他曉得輪迴非常的恐怖。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「務力今生須了卻。」「務」就是務必的意思,務必努力的用功、努力的修行,今生一定要了脫生死根本。「莫教累劫受餘殃。」不要長劫的輪迴、不要長劫的墮落,這樣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。尤其是遇到淨土法門,還放不下,還沒有辦法一心一意的用功,那就很冤枉。所以當你發現,自己給自己找理由懈怠、退轉的時候,更要提起道心,不要隨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更要努力的往菩提道上精進,一心念佛,該共修時還是要共修,該用功的時候還是繼續用功,其餘的萬緣放下。什麼叫「退轉」?就是本應該來共修,卻跟自己說:兒子回來了,今天要一起用晚餐;或是說必須在家裡帶孫子,沒有辦法來用功。這就是開始退轉,越退會越遠,越退會越離譜。真發心修行,應該在自己日用平常當中,就學著放下,等到真正臨終到來的時候,你才能得大自在,怎麼樣往生都沒有問題,怎麼樣的境界都能夠得利益。誠如真歇了禪師所講:「老僧自有安閒法。八苦交煎總不妨。」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,這八苦即使一時現前也無所謂,因為他平常就放得下。所以大家不要癡心妄想,以為阿彌陀佛來,自己自然就能放下,這是在打妄想。佛是因為你放下了而現前,不會因為你放不下他現前。這因果要知道。淨業三福講:「深信因果」。現在的人學淨業三福,都只要第一條,但第一條他也不是真正努力奉行,他只是因為心裡面放不下世間,所以拿著第一條「孝養父母。奉事師長。……」,在佛門搞親情、恩愛、愛情來當作繼續輪迴的藉口,他也不要後面的「受持三皈。具足眾戒。……」。叫他持戒,他就說沒有辦法,叫他受三皈,當三寶弟子他也不願意,何況後面的「深信因果。讀誦大乘。」這些行大乘法的事。所謂「勸進行者」不是勸別人,是勸自己行大乘法。所以淨業三福是三條一起看。貪愛世間的人、不想修行的人,他會只要第一條。事實上要修淨業三福,後面兩條一定也要做到。第一條的落實,是要能勸你的家親眷屬學佛,但實際上他學不學佛也無所謂,你自己能成就最重要。
在世間對於父母、對於家親眷屬,佛教我們用一個方法,就能夠做到孝道,就是「恭敬」就好。不要互相違逆、互相結惡緣,但也不要用執著心。現在很多名為學佛的人,在學《弟子規》,其實都是用執著心、顛倒心在學。我們學佛的人看得非常清楚,那是不會有成就的,因為祖師大德教的就是「萬緣放下」,就是「一心念佛」,這樣修學才會有成就。
直下承當
古人講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。晝防六賊夜惺惺。中軍主帥能行令。不動干戈致太平。」這是古來祖師教導後學修行的綱領。學佛人想要成道,就如同軍隊在防守城池一樣,要非常的小心,任何的細節都不要遺漏。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像敵軍的奸細一樣,一不小心就滲透到心裡面來,妄想雜念比奸細還恐怖,所以說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。」煩惱習氣想盡辦法要把菩提心城給攻破,讓你沒有辦法成道。所以學佛人在修行學道時,一定要仔細觀察,微細的覺照,一切時中,綿綿密密念著佛號,保持自己的心清醒,不要昏昧,也不要亂想。第一句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」。禁城要怎麼守?祖師教我們:「晝防六賊夜惺惺。」白天要防著六賊,這六賊就是指六根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六為賊媒。自劫家寶。」六根就像賊一樣,在損害自己的功德,使自己的心散亂。「晝」就是白天的意思。所以白天要防六賊;晚上不要昏昧,不要睡太多,睡太沉,要夜惺惺,「惺惺」就是清醒的意思。以前台灣男眾一般都有當兵,就像晚上站衛兵的時候這種感覺,要提起精神,提起覺察的能力,所以叫夜惺惺。一般人看到這一句,「白天、晚上」只想到通常的解釋方式,就是白天要注意六根不攀緣,晚上要處於覺察的狀態。這裡有另外一種解法,「白天」代表一切動中的境界,「晚上」代表一切安靜的境界,無論是動是靜,都要防六賊,都要提起覺照,提起佛號,所以說「晝防六賊夜惺惺」。這是講一切動靜當中,都要能夠用功。以前古人是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;現代人不是,日出也要作,日落也不能休息,有的同修工作到很晚,還是要防止自己的六根攀緣,在那裡打妄想。所以把它用現代的方式來解釋,就是「在一切動中的境界,在一切安靜的境界」。像在靜坐,有的人一坐就昏沉,那是心處於昏昧的狀態,沒有覺醒。或是靜坐,坐在那裡,等一下又打妄想了,一下想過去,一下想未來,所以無論在動中或靜中的境界,都要注意這些問題要能夠除滅。甚至連非動非靜的境界,包括即使有得禪定,這「捨受」也要放下,都要能夠捨卻,佛門講:「能觀之心也要放下。」能所都放下,放到無可放,那才是真正的功夫。「晝防六賊夜惺惺」的下一句是:「中軍主帥能行令」。這中軍主帥就是自己,這主帥如果迷惑顛倒,被自己的妄想心境界拉著跑,那就做不得主,不能行令。所以一定要有正知正見,知見不正就不能用功,這一念心就不能夠覺察,也沒有辦法做到偈中所說:「中軍主帥能行令」。因此心要不迷,知見要正,才有依憑、才有依靠,這是「中軍主帥能行令」。擁有正知正見以後,一切煩惱當體即空,菩提本自現成;其實哪有煩惱可斷,哪有菩提可修,也沒有佛道可成,說實話,成佛只是恢復一切眾生本來面目而已!所以最後一句總結得非常地好,所謂「不動干戈致太平」。在《孫子兵法》裡講到:「不戰而能屈人之兵。是為上策」。一般學佛人學小乘法,或是大乘漸教,都認為有法可修,有煩惱可除,總是在能所相對,在大動干戈,起心動念去造作個善法,或是起心動念要去除斷煩惱。就是達摩祖師講的:在那裡「以心除心。以法除法。」這都不算是真正的上將,不是真正根器好的。因為他心中認為有法可除,有煩惱可斷,有菩提可修,所以總在起心動念除斷煩惱,總在那裡造作修善法。就是永嘉大師講的:「住相布施。」總在那裡住相布施、住相持戒、住相行六度,統統都是著相。古德講:住相布施只能得一點人天福報,「猶如仰箭射虛空。」就像射箭一樣,往天空上射,一旦「勢力盡。箭還墜。」雖然造善生天,但只是一下子,馬上就下三惡道—「招得來生不如意」。所以古德講:你要是真正通達實相,就能一超直入如來地,就能不動干戈致太平。那你就是真正的上將,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希望大家不要自暴自棄,不要只做一般的修行人,常常認為自己業障重、煩惱重、習氣重,這樣子妄自菲薄,對修行是沒有好處的。尤其在末法,只要談到明心見性,談到成佛,每個人都很害怕,好像認為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。大家要有信心,絕對可以的,明心見性不難。其實「心性」大家天天在用;只是著相,所以沒有見到。「性」就在相中,性相不二,只是眾生著相著得太嚴重,也沒有受過大乘經教的熏習,所以接觸到現象、接觸到境緣、接觸到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一下子就迷惑了,醒不過來。實際上,現在每個人,都是處於明心見性的狀態而不自知,這個狀態、這個境界,是不用修的,只要一念迴光、一念悟,那就是見性了;一念迷,被境界牽著跑了,那就是凡夫。見性的境界不難達到,對自己要有信心,對於經典要有信心。
現在是末法,很多出家法師不提倡大乘佛法,專門教人學小乘、學人天法,佛在經上講:「小乘、人天乘都是不了義」。如果將不了義法認為是最上乘,那實在是非常悲哀的事。所以學佛要往大乘的路上走,要明白眾生確實可以成佛,確實能夠見性的,不要聽到「明心見性。見性成佛。」這八個字,就很畏懼。說實話,這是善根不夠。那就要多多讀經,多多印送法寶,多多流通正法,流通大乘佛法,這樣,才能夠在大乘教法下「直下承當」,能受持起來。聞大乘法你才不會害怕、不會有懷疑,這樣業障才是真正的消掉。所以看了古德這首偈子之後,就知道要怎麼用功,怎樣才是真正除煩惱的方法。
若是從事相上到理體上,都能夠通達,都能夠明了,而且能用得上,那真的做到了:「不動干戈致太平」。
放下佛就現前
祖師大德在《悟性論》裡講到:「凡夫當生憂死。飽臨愁飢。皆是大惑。」意思是說:凡夫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妄動,還在世的時候,用盡心機;想到他死後要把自己這一生的努力都留給子孫,所以種種的造作,都是出自於自私自利。「飽臨愁飢」,吃飽飯了還不滿足,還不願意放下,又想到下一餐,或是之後沒有飯吃。這兩句話非常簡要,但是說出了這世間所有凡夫的現象,大家都是一樣的。只要帶著煩惱,不管你是什麼地位,有名、沒有名,有沒有錢都一樣,有了自私自利的煩惱,處處就是想著自己的利益,想著怎麼增長自己的財富,增長自己的權勢,從來沒有想過怎麼樣來幫助眾生、利益眾生。一旦有了錢、有了名,就開始買房置產,買地保值,處處都是為了自己的貪欲心,所以有再多財物、名利都覺得不夠受用,因為貪心沒有斷掉,好樂心沒有除掉,再講更清楚一點,就是你的「我執」、「我相」沒有消除,帶著這種心在修行、用功是不會成就的。有些同修也許想:「自己只是希望三餐能夠溫飽」。可是這個希求心也是個妄想。祖師講:「聖人不謀其前。不慮其後。無戀當今。念念歸道」。「聖人」就是講對於事實真相明瞭的人。這世間是生滅變化的,雖然有種種受用,但是並不在這當中作意、用心,這就是「不取著」的意思。所以「不謀其前。不慮其後。無戀當今。」念念跟真如佛性相應。現在的人喜歡思前慮後,有了還想更多,還想要更好的,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的好樣子。學佛的同修應當不要思前慮後,考慮東考慮西的在那裡計畫、算計,這都是妄想顛倒。甚至很多的同修,自己在算計,自己都不知道、都不是很清楚,所以稱之為迷惑。祖師講這叫大惑,「惑」就是迷惑的意思,迷惑得非常深,所以自己的心常常在妄動,時時處處都想著:別人是不是要來損害自己,是不是要來侵占自己,甚至想人家是不是超過自己;這種種的心境、種種的妄想,都是迷惑顛倒。因為自心本無自、他二相,可是現在卻起了這樣的念頭,那就像《楞嚴經》裡講的:「無同異中。熾然成異。」本來沒有「同」也沒有「異」,也就是沒有「自」,也沒有「他」,但是透過這一念無明妄想,就幻成了有自、他二相,「幻」是虛幻,所以稱之為輪迴的眾生。在這迷惑的幻境當中,自己又念念的堅固執著,造成了自己在三界中永遠的流轉。三界本來虛妄,但為什麼你還在這虛妄的境界裡出不去?實際上就是自己造成的。就是因為自己認為沒有這樣做不行,沒有這樣想不行,不這樣就沒有辦法生活下去。對生活上的種種,包括對父母、對自己的小孩、對家親眷屬……,都是存著這種堅固執著的心,所以出不了輪迴。其實所謂「出三界」,也不是真正有個三界給你出,只是你這一念執著的心放下而已,這一念迷惑的心轉過來而已。佛在經上講:「轉識成智。」這個「識」就是對境生分別、生執著,把這一念執著放下,把這一念對待、妄想的分別心放下,那三界確實就像祖師大德講的:「不出而出」。雖然你還在三界裡面生活,同樣有工作、有家庭、有小孩,但是你的心是離相的、是解脫的。就像龐蘊居士他們全家,這種家才是幸福圓滿的,全家人都開悟、都見性,從龐蘊居士到他的太太、兒子、女兒,每個人都有大成就。所以學佛的人,要能夠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,要能夠知道什麼樣的心念不可以起;其實無論好心、壞心、好念、壞念都不要起,這才做到經典上要求的「念念歸道」。也許有人講:「法師,你講得太難了」。其實不難,但如果你心裡面認為困難,這一念困難的心,就會給你造成了障礙。學佛是要學自己做不到的,不要每次都要學自己可以輕易做到,可以達到的,那不叫學佛。教你不要想壞事你可以做到,想好事你也可以做到,可是教你善惡都莫思量,你就沒有辦法做到,這才是要學習的地方。可以做到的,那要繼續保持,還沒有做到的,要常勤精進,所謂「已生善令增長。未生善令生。」還沒做到的要去觀察,你要去思惟、觀照,朝佛陀給的目標前進,不然就是原地踏步,原地踏步之後的結果就是「退轉」,一旦退轉就很難再提起道心。希望每位同修要發起精進的道心,要做到離相,觀念不要永遠就在善惡當中轉,在五欲六塵當中生死,在生活當中轉不過來。你心裡真正願意轉,才有轉的力量,不要想:「要等佛菩薩來加持我,等我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會過來接我」。你自己不用功,佛菩薩不會現前。很多人都癡心妄想,認為佛菩薩很慈悲,他會接引自己;其實,佛現在就在接引你,但他不是伸手,而是把佛法跟你講,那你願不願意接受他的教化,願不願意接受他的接引?那就要看你有沒有真正發心。如果你是下劣心,認為自己做不到,那就不受佛光的攝受,也不受佛光的加持、接引,「佛光」就是智慧覺照的意思,佛用智慧覺照加持我們,也希望我們提起智慧覺照,這樣才叫「感應道交」。不是到佛堂來求大悲水回去喝,之後所要的欲望得到滿足,叫感應道交,這種感應很淺,這種感應是生滅的,因為一旦你心裡想要的欲望得到了,那這感應就滅了,所以這是生滅法不是佛法。佛法講的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是在於你能跟佛的本性相應,能夠跟自性清淨心相應,才是真正的感應。而且這個感應不會退轉、不會消失,從古到今都不曾消失,從現在到未來際也不會消失。能不能契入,就看自己願不願意轉過來。
但念無常慎勿放逸
相信很多同修都有聽過「普賢菩薩警眾偈」,那就是在警告學佛的學人,「是日已過。命亦隨減。」也就是一天過去了,你的命光又減少;「如少水魚。斯有何樂。」就像魚的水一天一天的減少,等到水沒有了,那魚也活不下去,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?「大眾當勤精進」,「大眾」就是指每一位學佛的同修,乃至於參加共修的無形的眾生,都應當勤奮精進用功,「如救頭燃。」,就好像頭上著火一樣,頭頂著火是非常緊急嚴重的。「但念無常。慎勿放逸。」這無常從我們一出生到現在,如影隨形,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,沒有一刻是停止的;可是現代的學佛人不念無常,把無常放到旁邊去,沒有重視它,所以修行斷斷續續,只要家裡有一點事情:孫子回來了、兒子回來了、女兒回來了、親戚朋友來找;或是自己身體有一點毛病:頭痛、頭暈、腰痠、腳痛、腳麻……,就找很多的藉口不願意共修,使自己退墮、懶散。放逸、懈怠只會越養越大,不會因為你一時精進它就消失,所以應當要記取這首警眾偈。警眾偈提醒大家,無常來得非常快。說實話,人生不過百年而已,就光睡覺的時間,就已經占掉了一半的時間,再加上你從小到大,求學的過程又去掉了十幾年,你真正遇到佛法,算一算能夠精進用功的時間,不足十年,想要在這十年當中,把無始劫來的生死妄想全部了卻,那是非常困難的。又再加上你放逸、懈怠、懶散,不願意用功精進,那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夠了生脫死,那是不可能的。除非是你像六祖惠能大師,或是上根利智,一聞千悟者,不然一般中下根性的人很難成就,幾乎是沒有人可以成就!要知道,無論有什麼事情,再重要都沒有了生死重要,都沒有成佛道重要。了生死這是最大的事情。可是大家都把大事當小事,再來就沒當回事了,就不用功了,真等到無常現前的時候,那就措手不及。要知道命光不會等人,每個人的壽命這一生也就是這些,不會比較長,一旦浪費過去了,就不會再回來。就像現在,你們想要回到年輕的時候、回到小時候、回到嬰兒的時候,都沒有辦法做到,已經過去是沒有辦法挽回的。現在就要認清楚事實真相,知道生死輪迴的嚴重性,發心精進用功修行。
祖師大德講生死這件事情,從古至今,「欺凡壓聖」,沒有不受其淪溺者。應當要正視無常這個問題,發勇猛心,一心念佛修行,把它給了卻。只要能斷煩惱,修什麼法門,都是無上法門。但是修學的動力,在於你的菩提心,菩提心能夠發起來,是因為你覺悟到,這世間生死事大,輪迴路險。有這覺悟,你的菩提心才會堅固,才會不退轉;不然一點點境界風,一點點不如意就馬上退轉;這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,這叫「露水道心」。露水道心不能拿來做為成佛的根本。所以想要在菩提道上不退轉,能夠一帆風順,一開始就要看清楚事實真相,真相是:「無常跟著你」。所以要把握自己的命光,不要讓時間一分一秒空過,空過它就不會再回來。「空過」就是:坐著就打妄想,站在那裡就起念頭;每天睡覺都在昏沉,起床還要想世間事……,分分秒秒都過得非常虛妄。你在這世間什麼都沒有辦法帶走,所謂「萬般將不去。唯有業隨身。」只有修行的功德可以跟著你,淨業是不會壞的,在你生死之際,臨終的時候,可以給予你最直接的協助,最直接的保佑!你有功夫,你有清淨的業,你就不會墮三惡道,也不會生三善道,你會往生西方淨土!達摩祖師講:「造善、造惡都是輪迴。」我們要修的是淨業。這「淨業」是方便說,念佛就是淨業的一種,這「淨」不是對「染」而說的,它是純淨純善,所以說個「淨」,那是方便。
你念佛,心不屬染,也不屬淨,與真如佛性相應,這是真正的清淨,真正的功德。所以即使你再用功,也不要做有個清淨想,也不要做個煩惱想,那些都是枝葉;就一心念去,莫起妄想,起了也不跟著它跑,這個業自然就不淨而淨。希望大家能夠清楚:「生死事大。輪迴路險。無常迅速。」的真相,所謂「努力今生須了卻。莫教累劫受餘殃」。
凡夫的二種病
印光大師說:「凡夫有兩種病。一種是狂妄。一種是愚癡。」
「狂妄」就是學了佛後,藉由經教或是參禪,曉得了自心是佛,但是卻沒有認真用功修行,反而說:我本來是佛,何必念佛;甚至「撥無因果」,說:這世間都是幻化的,因果也是幻化的,所以對因果不相信,因此造諸惡業。祖師大德說這種人為狂妄。在佛門有個專有名詞,叫「狂慧」。這類人雖然有慧力,但是沒有定力,所以發狂,控制不住自己,他的習氣沒有辦法降伏,沒有辦法去除掉。這種人現在佛門裡面很多,都是學了佛法,雖然對心性了解,對於佛法的道理都非常的透徹,但就是不肯用功修,跟這樣子的人說,他也會拿很多的理由來搪塞你,也會引大經大論,引古德的開示來做為藉口,遮蓋自己的懈怠、放逸,因為道理好懂,但是修行困難,尤其是要把放逸的心收攝回來,把錯誤的習慣改過來。要改正錯誤的觀念,錯誤的做法、想法,不是看一看書、聽聽經,就能夠轉過來,而是要在你平常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,提得起觀照,做得上功夫,習氣才能轉;轉了又會回來,煩惱習氣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轉。譬如:現在念佛念得很法喜,妄想都沒有了,可是等一下佛號一停掉,妄想馬上又回來了,這就稱之為習氣。習氣不好斷,所以要斷習氣,不是只聽聽經、看看書,了解一下心性就可以斷。這是講第一種狂妄之人,認為自己是佛,所以不願意轉,不願意修行,拿經典來做為藉口,實際上他的果報必然是輪迴,而不是出三界。因為隨順煩惱習氣,只會讓你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,不能出離,甚至撥無因果。
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,他了解佛所說的道理,但是他撥無因果,不信因果,造殺、盜、淫、妄等等惡業,現生墮入阿鼻地獄,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。那為什麼現在的人造作惡業,卻沒馬上看到果報?那是要等臨終的時候,再一次算總帳。所以該怎麼生死,還是怎麼生死啊。所以每一個同修你們要清楚、你們要知道,不是聽了大乘佛法,自心本來是佛,就到此為止,不修、不念了,不好好用功,該打坐的時候不打坐,該做早晚課的時候,找理由放逸,這樣子是不會有成就的。
第二種就是「愚癡」。愚癡就是認為自己業障很重,沒有辦法成佛。常常有同修說:「我業障很重,沒有辦法修行」。實際上這句話是文言文,他的白話意思是:他不願意修,不願意改。他不想改,就說:「我業障很重,我沒有辦法。」這就叫做愚癡。愚癡的果報,最起碼是墮畜生道,如果因為愚癡而起貪、瞋造惡業,「貪」是貪欲,貪這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。「瞋」是瞋恨,得到了歡喜,失去了就瞋恨。這是因愚癡而起的貪、瞋,那果報一定在三惡道,所以不能造作愚癡的業。這種人常常認為自己業障很重,因為他對於心性不明瞭,不知道煩惱本空,五陰非有,不知道自心是佛的道理。即使跟他講這道理,他還是害怕,還會說:「這道理很高很深,我們凡夫是做不到的,很難……」諸如此類的話。拿經典給他看,他會講:「我眼睛看不到,沒有辦法看。」可是他看世間法卻勇猛精進,一天要看好幾份報紙,天天守在電視機前面……,這種態度不是真正想學,他只是來佛門裡面結結緣而已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或有另外一類學人,他真正想學,但是對於佛教的道理不了解,所以聽到心性之法、大乘之法,他會畏懼、會害怕。你跟他講:「煩惱是空的,習氣就如同作夢一樣,十法界都唯心所現。」他會害怕,這是因為過去生,造諸惡業導致的惡報。釋迦牟尼佛有教個方法可以斷除,就是持楞嚴神咒。所以古道場早課必然誦楞嚴咒,除了讓你提起觀照,又藉由神咒力的加持,消除宿世以來毀謗大乘,乃至五逆、十惡,或是比丘、比丘尼的四棄、八棄這些犯戒的重罪,這些重罪持楞嚴咒都能消掉。包括誤食五辛、誤食酒肉,或是對於大乘,雖然聽聞但是不能深信,還抱持著懷疑的心態,這種愚癡的業都能夠消,之後必然能夠通達實相。所以古代的學佛人,其實成就的非常的多,那是因為奉持釋迦牟尼佛楞嚴神咒的功德。所以如果對於大乘不能深信、不能夠承當,甚至起疑惑心,教你這個方法,你每天都持楞嚴神咒,業必然能夠消掉。禪宗的祖師很多修行遇到瓶頸,他都持咒,有的持大悲咒,有的持六字大明咒,也有的持楞嚴神咒,都是要靠佛的威神力,消除他宿世的惡業,進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。這個是祖師大德修行用功的過程、用功的方法。一般人要了解這情況不容易,幸好有憨山大師為我們說出來,做後學的我們,看了之後才恍然大悟,原來古德在修行,除了參禪之外,還有加持陀羅尼。那修淨土的可以單持佛號做為正課,也可以兼修其他的陀羅尼,這不算夾雜,因為你的方向目標非常的正確,就是要明心見性,就是要求生淨土,其他的都是助行,所以只要方向正確了,六度萬行都能成就往生極樂世界。甚至你持其他諸佛的名號,也能往生淨土,這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淨土的門非常寬大,不像凡夫心量狹窄,認為只有持「阿彌陀佛」名號能往生,持觀音、勢至菩薩聖號就不能往生,那你就搞錯了。甚至有的念佛人,他只要一句佛號,認為持咒的人是夾雜,讀經也是夾雜,實際上他最夾雜,他念佛不好好念佛,整天看人家夾雜,結果他自己最夾雜。大家要有正確的觀念,不要犯了印光大師講的這兩種病,這兩種病是凡夫才會犯。相反的,如果你的愚癡和狂妄都能去除,那你就不是凡夫了,至少是個學人(學佛的人)。大家常自稱學人,那就要去檢點,自己有沒有上面講的這兩種病。
這兩種病在《無量壽經》有另外的說法,一個是「下劣」,一個是「傲慢」,愚癡就是下劣,狂妄就是傲慢。下劣心就是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成就,認為自己無法成佛,所以退菩提心。傲慢心是認為自己是佛,不用修,看不到自己的過失、問題,這兩種都是凡夫的大病。希望大家能夠檢視自己,有沒有這兩種毛病,如果有就藉由讀經、聽經來用功、轉念頭,這些方法必然可以把你的病治好。
為什麼念佛可以治病
在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裡的第三十一願:「不貪計身願。」是講往生到淨土的人,不會貪著自己的色身。相反的,現在娑婆世界就要先訓練自己,對於這色身要放得下。在修行用功的時候,有時會覺得累、很疲憊,這只是一個感受,念佛不要覺得累了就不念、不出聲了,或是自己欺騙自己說:「我心裡有在念」!印光大師講:「出聲念佛對道業有幫助」。他自己長年以來都是出聲念佛。因為眾生的心散亂,常常想東想西的,如果沒有用聲音來攝住念頭,一下子就會跑掉。所以祖師教學人不可以廢「口誦」,念佛的時候一定要出聲,即使很熟悉佛號,能不念自念,那出聲念又何妨!這都可以增進自己的道業。有些同修一聽到,念佛的時間要加長,或是功課增加,心裡就產生害怕或厭煩,就想退卻。這時候就要檢點一下,自己是不是沒有真正發菩提心。每個人都講:「願生西方淨土中。」但自己有沒有真正的願生?還是只跟著唱?真正發心在佛堂念佛,就不會感覺累,也不用怕念久身體會不好。反而越念佛身體越好。身體會不好,就是不念佛,人會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四大不調,經典上講:這色身是無明妄動而產生出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。念佛的時候,心攝住妄念,妄想不起現行,妄念減少風大就調合。念佛的時候、心裡面沒有瞋恨,火大就調合。念佛的時候心不執著,地大就調合。念佛的時候沒有貪欲,水大就調合。能持名念佛,得佛力加持,能消宿業,那冤業病也沒了,業障病也沒了。念佛的時候佛光加持,冤親債主不會來找你,所以說念佛不會生病,道理是如此,並不是迷信!沒有祖師大德講,大家也不會曉得。希望每位同修發心修行,來道場用功要精進,越勇猛身體越好。要是心裡昏沉、散亂、打妄想、東看西看,那你的心是散亂的,你想要求的身體健康、福報,都沒有辦法得到。
福報是真心本性本自具足。心清淨它自然就顯現,如果刻意去求、去造作、你就會隨著你在這世間的業而轉。像《了凡四訓》講的就是袁了凡刻意去造作!所以他自性的福報沒辦法完全透露出來,即使做到世間典籍所教的,所得的只是一點小福報而已。相反地,去看《華嚴經》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的福報有多大。所謂「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」!佛不光是福報大,權勢也非常大;世間的人有錢不一定有權,有權不一定有錢。真正學了佛,財富跟勢力都會具足,而且走到哪裡人家都會尊重、恭敬,都會讚歎。因為學佛後心是清淨的、有福的。所以同樣是遇到雲谷禪師,憨山大師明心見性,得到佛教真正的富貴;而了凡先生放不下這世間,只得到了些人天善報而已,還是在三界輪迴。所以要懂得向佛菩薩學習,《華嚴經》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所謂「若人求佛慧。通達菩提心。父母所生身。速證大覺位。」要記得這句話,菩提心很重要,你要求佛的智慧、求佛的富貴、求佛的勢力,要先發菩提心,有菩提心才能夠勇猛精進。真正的用功,真正的消除煩惱習氣,那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,就能即身成佛,就是「速證大覺位」。這是佛教可以給眾生的真實利益,希望大家認真努力,真正的發心。
孝名為戒
最近佛門裡都在討論:「孝順父母」這名詞。佛法裡講的孝順,就下對上,狹義來說是:你要孝順你的父母親。但就廣義來說:你要幫助一切眾生。
無論對方的年紀比你大,或是比你年輕,甚至是小孩,只要有需要幫忙的,都要發揮你的「佛性孝順心」去幫助他。不要有自私自利的心,認為:「我又不認識他,他又不是我的親戚,也不是我的小孩,……」就不發心。那你就沒有做好「孝順」這件事了。
佛在經上講,即使你盡了世間人認為的,最圓滿的孝道,做到百分之百都順從你的父母,佛說你也不算是個孝子。因為你的父母還會輪迴,所以你應當要勸父母親學佛,勸他恭敬三寶,乃至供養一切真正修行有成就的賢聖僧。如果父母不願意持戒,要勸他們持戒;如果他們不願意吃素,要勸他們吃素,幫助父母親脫離輪迴,才算是個好孩子。
世間人所謂的孝順,在佛眼裡看,並不是真正的孝順。就自己身為修行人來看,要會反觀:當聽到人家提倡孝順父母時,自己為何會這麼支持?這麼贊成?是不是自己對於子女掌控的念頭沒有放下?是不是貪愛的念頭沒有放下?所以人家講到自己所貪愛的,隨順自己欲望的就非常贊同,非常認可。那這樣修行是不會有成就的。例如:你貪財,你就希望兒子、女兒孝順自己,能賺很多的錢來給自己花;他做到了,你就認為他是孝子、孝女。如果你貪名,就希望小孩有名,人家恭敬他的同時,也恭敬自己。
所以,要懂得如何「孝順」。如果帶著貪瞋癡在提倡孝道,在奉行的話,那這孝道是惡法,是不善的,沒有辦法讓你斷煩惱,不能讓你離開三界六道輪迴,反而會讓你執著得更嚴重,讓你的「我慢」更增長。如果認為這是對的,還認為非這樣做不可,那就真的愚鈍到了極處。
眾生沒有智慧力覺察、觀照,所以魔看到有人在佛門裡面提倡世間法,要孝養父母,他很高興,因為每個眾生,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都非常貪著,只要在佛門一提倡,眾生心裡面的貪瞋癡就會生起來,無論是對於兒女、對於夫妻、對於自己的父母……,都會執著不捨,那三界就出不去了,所以魔也來隨喜、也來護持。
真學佛的同修要知道,如果你在這些境界當中,帶有絲毫的執著心,即使表面上話講得再好聽都沒有用,嘴上講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,其實心裡面都是帶著貪瞋癡,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一樣不行。出家人提倡要孝順父母、要奉事師長,但如果他心裡是希望人家恭敬他們、供養他們,聽他的話,希望徒弟不要違背他,這也不行。因為將來徒弟還有徒弟,徒弟還有徒弟……,從此下去,那他自然就成了至高無上的大德老和尚,這是貢高我慢的心沒除,果報也是在輪迴。原本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是件好事情,但你若帶著自己的貪瞋癡習氣在裡面提倡或實行,自己迷惑而不自知,還認為非這樣做不可、非施行不可,那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。甚至你聽到魔王的子孫這樣提倡,你還很高興,感謝他教你這「自以為是解脫,卻是繼續輪迴」的方法;實際上也不是孝親尊師這件事情會造成輪迴,而是你的貪瞋癡造成了你的輪迴,是你的執取心、貪愛心造成你的輪迴。所以,真正的妖魔鬼怪在哪裡?就是這一念執著。因為有執著心,瞬間世間的倫理、五戒十善,全部都變成惡法。只要這一念執心放下,這些又都是善法了。你就不會只針對自己愛欲的對象、喜歡的對象、貪戀的對象去孝順、去恭敬。只要把自己的我相放下、把人相放下、把眾生相放下、……把四相全部放下,那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就變成善法,就是《梵網菩薩戒經》講的:「孝順至道之法。孝名為戒。亦名制止。」要懂得這話不是要你帶著貪瞋癡、帶著掌控的心、執著的心,叫你兒女要來孝順你。或是你心裡對於父母放不下,不想學佛,就說要回家孝順父母,這都是沒有捨掉執著的心。執著是因,帶來的果報就是痛苦。這世間不會因為你執著,它就永遠長久,一旦無常到的時候,或是一旦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你想要的東西求不到的時候,那就會產生極大的苦惱。這情況釋迦牟尼佛看得非常清楚,所以為什麼佛要出家?即使他父親反對,他還是要出家;他太太反對,他還是要出家;甚至他把自己的小孩取名為羅羅,「羅羅」翻作中文就是「障礙」;這世間的情見、執著,都是修道、成道的障礙。所以不是孝順的問題,也不是五戒十善不行,而是你執心沒有放下。所以大家要懂得《菩薩戒》裡的「孝順至道之法」的意思,必須是沒有我相、沒有執著的,才是順於至道之法,這個「孝」才稱之為戒。
「戒」是能夠幫你斷除煩惱的才叫做戒,亦名制止。「制止」是能夠使你的無明不再生起,使你的塵沙惑不再起現行,使你的我執完全放下,這個「孝」才稱之為至道之法,不然不稱為至道之法。如果你懂得把一念執心捨掉,不要說「孝」,連悌、忠、信……全部都是至道之法。但是,若起一念執,就成障道之法,連帶五倫十義、五戒十善、菩薩六度萬行全都是障道法;因為你的「我相」沒有放下、「我執」沒有放下、「我愛」沒有放下,學佛法變成了外道法,墮在知見裡面。明明遇到正法,卻學成了邪知邪見,是什麼原因呢?過失不在於佛菩薩這邊,也不在於佛法的問題,是在於你自己太執著了。所以每位同修都要仔細的反省、反省,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問題?如果有,就要趕緊回頭,這問題很嚴重。因為多數人沒有辦法覺察,所以跟大家講出來,也希望大家能夠善聽,不要誤以為悟顯法師沒有提倡孝道。精舍也不是提倡世間情欲的孝道,我們是講「孝順至道之法。」這才是真孝道,才是佛門講的孝順父母。
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,常常告訴我們,如果執著要去孝順父母的話,那過去生還有父母,再過去生還有父母,未來生還有父母,你又要孝順哪一位呢?所以佛給一個結論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。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要這樣子看、這樣存心,才是真正的學佛人。
花枝春滿天心月圓
在與家人團圓的時候,要少說是非,心不要跟著一起起舞,要知道自己是學佛人,要有學佛人的樣子,不能一有世間的緣,馬上就開始散亂,這是不恰當的。
有首弘一大師作的詩,跟大家分享,弘一大師在臨終前說:「君子之交。其淡如水。執象而求。咫尺千里。問余何適。廓爾忘言。花枝春滿。天心月圓。」「君子之交」,君子這是指修行人—「言而世為天下則,動而世為天下道。」是說:你的言行舉止,都要能夠做為學佛人,乃至世間人的好榜樣,這才是學佛的君子。所以說:君子之交,「交」就是對境、對家親眷屬、對於親朋好友在往來交際的時候;「其淡如水」,要如同水一樣,不要執著。水是流動不著,一著就結冰,結冰就不流動了。所以弘一大師講:「其淡如水。」如同水一樣純淨、無雜,不執著。不對任何一個人、一件事執著,那就做到了學佛人的樣子。與人交際往來,跟朋友、跟家親眷屬,乃至跟工作上的同事,或是商場合作的夥伴,都作如是念。包括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也是「用而不著」,這才真叫「君子之交」。不是只有對人、對事、物,包括修行的境界也都一樣。修行的境界不能執著,「執象而求。咫尺千里。」學佛人都想求見性,想要見性,就不能執著相,「相」就是形象的意思。古人講:「立象以盡意。」就是樹立形象,來表達它的意思。「相所不能表者。相外之意也」。是說形象所不能表示的,就是形象外的義趣。形象不能表示的就是心性,你一執著,就沒有辦法見道。所以弘一大師講:「執象而求。咫尺千里。」明明就在目前,但是卻有千里之遙。「咫尺」是非常近,但是因為你執著人、事、物,你的煩惱將其認妄為真,把這些虛妄相想,以為是真如本性,就是「執象而求」。這世間種種的欲望起源於心,這心當體即空,要識得它空,把它放下,能識得它不有,就是放下。所以不要著相,一旦執象而求,那就咫尺千里了。人家問弘一大師的境界,「問余何適。」問:命終之後,你要到哪裡去?他回答:「廓爾忘言。」廓爾忘言是說:契入的境界,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。就是「言思路絕。」是講: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這是弘一大師所契入的境界。他說:如果勉強要講,只好說:「花枝春滿。天心月圓。」講的是:「春天到來,花依舊盛開枝頭,月亮就如同今天一樣,是圓滿的掛天上」。這個境界不從修行而來,是法爾如是,本是自然的。這裡說的「自然」,千萬不要解成外道見,說這是自然現象,不是這意思。很多現象科學都沒辦法解釋,他們就說是自然現象。這裡不是講科學自然,而是講心性之自然,就是講「法爾如是。」「心」本來就如此,而所現的相是「花枝春滿。天心月圓。」就是:該怎麼運作還是怎麼運作,冬天一樣冷,夏天一樣熱,所謂「事來不拒。境去不留。」該怎麼樣,還是如此顯現,沒有作任何的執著或改變。就像張拙秀才講:「隨順世緣無罣礙。涅槃生死等空花。」這是見性的境界,見了性,沒有煩惱可斷,沒有生死可了,因為本無生死,本無煩惱。你若認為有生死可了,有菩提可證,那你又著相了,就是「執象而求。咫尺千里。」希望大家不要執著,不執著了,那自然就「天心月圓。」一執著,那就「咫尺千里。」佛性清淨,即在目前,只是自己認妄為真,所以見不到;見不到的當下,當下即是。所以見性不難,難在你著相,難在你不知道這相是虛假的,不知道家親眷屬、現前的財富、名利,都只是「因緣所生法」。《中觀論》講的:「因緣所生法。我說即是空。亦名為假名。亦名中道義。」這是佛的境界,也就是佛法所講實相的境界,每個人本自現成,大家都可以契入,都可以證得。所以不要聽到說:要見性、要成佛就害怕,天天認為自己業障深重;弘一大師講:「不要著相就可以」。一著相,執著自己有多少的財富,是多有名的人;甚至執著自己根器很差,這也是著相。對於家親眷屬……等等放得下,那這境界就自然現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