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

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二



菩薩戒正說二
「爾時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。東方來入天王宮中。說魔受化經已。」
這一段是承接上卷,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摩醯首羅天王宮中降伏大自在天王。
一般凡夫眼看,釋迦牟尼佛是在印度菩提迦耶示現成道。「說魔受化經已。」是講,實際上,釋迦牟尼佛別為通教利根之人於第四禪天,示現降魔、成道。之後為其廣說心地法門,也就是盧舍那佛所傳的心地法門。這時候佛在法會上身出無量光明,與會大眾不知道這瑞應代表什麼?爾時會中有「玄通華光主菩薩」,起立向佛合掌,詢問這殊勝的瑞相。
釋迦牟尼佛接引與會的諸大菩薩以及天眾,回到華藏世界,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舍那佛,盧舍那佛為大眾再次宣說心地法門。
這段是表「攝末歸本」,前面是「跡」,後面是「本」。說已,大眾領受心地法門品,盧舍那佛囑咐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,分別將這心地法門傳授給一切眾生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入「體性虛空華光三昧」,入定還復本處,出定下生南閻浮提,示現八相成道,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釋迦牟尼佛。
初現蓮華臺藏世界「東方來入」,這在古德的註解裡講是「來入東方」。因為我們這世界在蓮華臺藏世界之東,故名「來入東方天王宮中」,就摩醯首羅天王宮示現降魔。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道以後,遍歷十處十會,從妙光堂一直到摩醯首羅天王宮中,其中經過忉利天、夜魔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一直到第四禪天的摩醯首羅天王宮,在那裡降伏魔怨,而後再迴入娑婆南閻浮提,再為我們說心地法門。這就是《梵網經》的緣起,這一分,判為「順理稱性發起分」,因為是依盧舍那佛故名「順理」;心地戒是眾生本具故名「稱性」,依此而發起廣利群生,故名「順理稱性發起分」,這是第一小段。
「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。母名摩耶。父字白淨。吾名悉達。七歲出家。三十成道。號吾為釋迦牟尼佛。」到這裡是一小段。
上生摩醯首羅天宮,「摩醯首羅」翻作中文叫「大自在」。他所統領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,有百億個日月。以現在的科技是沒有辦法去看到摩醯首羅天宮。佛說魔受化經以後,在此示現成道,示現的地方叫「迦夷羅國」,「迦夷羅」翻作中文叫「赤澤」。這裡是古佛示現成佛的地方。母名「摩耶」,他的媽媽叫摩耶夫人,賢劫千佛都是從摩耶夫人胎裡而生,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。「摩耶」翻作中文叫大幻,也代表了大願智幻法門。所以佛在母胎當中就已經八相成道,示現圓滿了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利益眾生不離摩耶,這是超情離見。
佛法不是講哲學,哲學不是佛法,所以不要落思量上,一落思量,這境界你想都想不到。認為有生有滅、有來有去,就為三世所拘束。釋迦牟尼佛沒有這些問題,所以他能夠示現化身自在。眾生聽到佛這樣示現,產生很大的疑惑,沒有辦法接受。因為這部經是一乘了義,不是大乘方等經典,這部經跟《華嚴經》都是一乘了義的經典,非是一般凡夫可以測度了知。如古德所講:「超情離見」。是離開了情見、離開了能所對待。所以要「唯證乃知」,只有真正契入,才能真正信受。
看這部經的時候,最起碼要做到心放空,把從前的思惟模式全部放下。這不是一般三乘教當中看到的釋迦牟尼佛,而是釋迦牟尼佛本尊!本地之事,是如來所行的境界。
「父字白淨。」就是白淨飯王。他的父親名為白淨。他示現的名字叫悉達。「悉達」翻作中文叫頓吉,因為他出生的時候,一時之間寶藏盈滿故名為頓吉,諸吉祥悉皆具足,又叫「一切義成」。接著是「七歲出家」這句,也就是「出家七年」,於三十歲成道,隨方立號名為釋迦牟尼。「釋迦」翻作中文叫能仁;「牟尼」翻作中文叫寂默。能仁是「即體之用」,就是常講的「同體大悲」,寂默是「即用之體」,體用不二,這是簡單講釋迦牟尼佛示現來此世間。
「於寂滅道場。坐金剛華光王座。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。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。」
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,成佛以後,上生摩醯首羅天王宮中再為大眾說法,這是到達頂端。「從妙光堂」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處,《華嚴經》講:「阿蘭若法菩提場中。」但那不是真有個場或堂。在祖師大德的註解裡說,妙光堂距離釋迦牟尼佛的菩提樹有三里,實際上是「三而非三」,不做數目之想。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處,叫普光殿,這是此間釋迦牟尼佛說法,次第往上到忉利天宮、夜魔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一直到摩醯首羅天王宮中,所以說次第十住處說法,傳誦盧舍那佛心地法門。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,是秉盧舍那佛教誡,為大眾說心地法門,所說之法不離心地。
大乘八個宗派不能離開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是最重要的。所以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先明心,明心的「心」就是無作戒體,不因造作而得,要到無思量處才叫圓滿持戒。永明大師講:「無所持而具戒」。「持」就是有所著,若於一切時、一切處都無所著、無所持,那就持戒圓滿。故名「無所持而具戒」。知道自性本具,所以「無所捨」,無所捨而行檀。「檀」就是布施,檀波羅蜜。所以一切皆是指示心地而已,即使淨土宗也不例外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都不離心地法門。這心地法門在《楞嚴經》叫「常住真心。性淨明體。」在《梵網經》叫光明金剛寶戒;在淨土宗叫「理一心不亂」;在經教上叫「第一義諦」。約妄而說真,故名真如。種種的名相總是在說真如自性而已,不說餘物。這是學佛人應當知道的、受戒的人應當了解的,不然不能得戒,這是最基本的道理,是律宗的根本。這話有依據,在《梵網經》後面講:是一切諸佛本源、一切菩薩本源、一切佛性種子,所以「心地」是一切法門的根本。依此心而修法,所修的無不攝歸本心,不假外求。很多人都心外求法,認為有戒可持、有戒可犯、有法可修、有羯磨可作,這些都是心外取法,不能了達真性。講這些,執著的人必然要毀謗,說:「你這樣子偏空」。我不說空見,你莫作空解。受完戒還有很多事情都要作羯磨法,這些總是枝葉,能不能不作?那要看你的智慧了。最重要的,是要心不取相、不生分別心,要能夠離染,這就是最好的、真正的羯磨法。「羯磨」翻作中文就是「作業、作法」。「開齋」就要作羯磨法;出家人拿到新衣服、供養就要作羯磨。為防止起貪著。如果能捨貪、能去執,羯磨與不羯磨都是戲論,都不相干。所以從前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教這樣用功,教離相、教不取相,這才是真正的梵網、才是真正的大乘。
絕不能把大乘佛法、大乘的戒,曲變為小乘、曲變為人天乘,這樣你就不如法,佛法就衰敗了,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。如果你起有作心、造有作行,只是得生人、天二道而已,不能作無上菩提本。因為菩薩戒是心地戒,所以才能作為無上菩提的根本,這點非常地重要,甚至把《梵網經》重新分判過,讓大家能更清楚知道。
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,判為流通分。把正受戒體列為正宗分,正宗分是最主要的,因為要是不明戒體,後面就沒有辦法行持,縱然行持,也像中峰禪師所講:「縱有功行。亦成虛設。以不順佛故。」因為跟真心本性不相應。菩薩戒的十重四十八輕條條稱性、條條具三聚淨戒,所以講:「稱性三聚淨戒」。所謂「稱性攝善法戒」、「稱性攝律儀戒」、「稱性饒益有情戒」。實際上,三聚淨戒本來就稱性,但是現在的人不達此理,以為有惡可斷、有情可攝,所以加「稱性」這兩個字。其實是自己被情所攝,所以認為有情可攝、認為有善可修,所以都不稱性。所以要懂這三聚淨戒。一旦起一毫思量、一毫分別計度,即落「有」邊,即被魔攝。你不是攝眾生,而是為情所攝持,那你僅是個凡夫,怎能說自己行的是三聚淨戒。為什麼叫三聚?因為能聚一切功德法,故名三聚。所以學佛人要知道,須從心地下手,這「心地」不是現在打妄想生生滅滅的妄心,不打妄想的那個也不能算是,因為妄想與非妄想,還是能所對待。
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惠明和尚:「不思善不思惡,正與麼時,這個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」六祖大師向來用直指法,不是叫他參,參究還要一陣子才開悟,惠明當下開悟,受六祖印證,所以六祖是直指法。在黃檗禪師的《傳心法要》中也是這麼說的。黃檗禪師是六祖的徒孫,他講六祖當初怎麼指示惠明上座的。所以不思善不思惡,不生妄想亦不落非妄想,這個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就像一顆玻璃珠,它能夠現種種色,能夠映現它以外的色相在這珠上,若說這珠是黑,那只講對了一半;說這珠離黑,離開了黑,那也是講對一半。因為不見珠體本自清淨,所以落於善、落於惡,就像黑、非黑亦復如是,都是一樣的道理。所以用玻璃珠的方式比喻就能清楚了。再舉個比喻:鏡子照萬物,大家每天都要照鏡子,尤其現在有些愛漂亮的,每天都在照,現在連男眾都要照鏡子,那照一照,看能不能照見本心?鏡子現相,相是在鏡中?還在鏡外?這不是叫你參。是要知道鏡光本淨,要能夠看到這鏡子有照的能力,而不在於即相或離相,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、達摩祖師乃至神會荷澤禪師用的直指人心的方式,這才有指到心源。像禪宗的洪州宗,就是馬祖道一禪師用的方法,不管是「即心即佛」、不管是「非心非佛」,都只是善巧方便而已。成佛須是見性,須了心地,從這根本修。真正指示心源,就像六祖惠能禪師對惠明和尚所說的。學佛,不要想從五戒、十善修下手,那樣修到後來,頂多是個人。既然想要成佛,那還想保個人身幹什麼?這就叫「偷心不死」。又想要求生淨土,也想要保個人身,這叫「抱樁搖櫓」,根本沒有辦法前進,永遠無法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,就是因為心裡還妄想:「自己這一生要是沒成就,來生還能得個人身」。這話聽起來好像很保險,實際上,這話最不保險。這就是貪戀世間的心還在。要念佛、想成佛,對這世間必須通身放下,連放下都不可得,要內捨、外捨、內外俱捨,一切放下,這才是真正的出家。不管是什麼形相,是出家相、是在家相、是男相、是女相都一樣。就好像車匿,車匿是釋迦牟尼佛的車伕,他悟得真性後,「不移賤稱」,還是叫做車匿。所以,悟得本心者,平平常常,沒有一絲毫特異之處。所以曹洞宗講《五位君臣頌》,到最後「折合還歸炭裡坐」,就是平平常常的,也沒有所謂放光透亮之事,這是真正的見性。所以,人家問祖師:「什麼是道?」祖師云:「雲在青天,水在瓶。」還是一樣的。就像春天到了,花自然開,一樣的意思。學佛是以明心為要,任何一宗都不離這原則,《梵網經》也是如此。
「時佛觀諸大梵天王。網羅幢。因為說無量世界。猶如網孔。一一世界。各各不同。別異無量。佛教門亦復如是。」
這部經是佛在大梵天王宮見到梵王的網羅幢,以此比喻來立名。
「梵王」就是大梵天王,大梵天王是ㄧ個娑婆世界的主人,這個娑婆世界歸他管,他才是真正有權力的人。佛看到他的梵宮中有供具─幢。幢是圓形的,頂上有羅網,所以說「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」。表示與會的諸大梵天,都有持幢來供佛。「幢」代表說法,只要寺院有講經,就會升起幢,如果是做法會,就升起幡,所以叫「法幢高懸」。這算是古代的通啟,現代俗話講「通告」,如果寺院門口的旗桿升起幢,是通告大眾,今天是講經說法,不必問就知道;如果是懸幡,來了也不用問,今天一定做法會。現在的佛門大家都懸幡,整天做法會,以此當作自己不修行、有在度眾生的藉口。幾乎不見幢,縱然懸,亦同虛設,懸等於未懸,說等於未說。尤其現在有些道場,不但不講經,反而請ㄧ些博士、碩士、教授來講健康飲食,說好聽是提倡素食,其實是在引狼入室!這是形容詞,不是說博士是狼。佛門引世間人進來三寶殿裡,占據三寶法座,在佛堂當中講世間法。一旦講世間法,大眾就會起世間意,甚至連你都起世間意,這些世間事就接二連三做不完。再來,就會要辦點文化活動:書法、雕刻、藝術、開畫展、開攝影展、金石展,再來就吟詩作對,越演越劣,舉辦這些就是道場要開始敗壞了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接引大眾,可沒有辦素食講座、健康講座,也沒有講《弟子規》,也沒有在提倡什麼中華文化,統統都沒有。更不會教人家按摩,有的道場還教人按摩,那不是道場,那叫養生館,來道場是要修行,不是來養生的,還有出家人在道場彈琴、拉小提琴,也有畫畫的,他們不知道出家所為何事,這都是佛門敗壞的現象。縱然有在說法,說得也不圓。以前對於講法不圓,或是參禪未開悟的,稱為蛤蟆禪,還可以道兩句,跳一跳,講一點心性,講一點相近的法。但是真正問到痛切處,他沒有辦法回答,但至少還有佛法在。現在佛門裡面,連跳都跳不起來了。
如今佛門很多人錯認為:學佛要先學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來做基礎,其實用這些外道書教人的,這都是犯菩薩戒。後面就有講到:學外道俗典,心背大乘經律都是犯戒。《弟子規》是俗典,《感應篇》也是俗典,學鬼神典籍或俗典、雜論……等等外道論,統統都毀犯菩薩戒,因為學了之後就會謗大乘。會先犯四十八輕,再來就要犯十重。再來就會開始胡說:說大乘法不行,因為沒有基礎,要先從世間那套做起,這就開始謗大乘了。所以佛制定絕對不可以看、絕對不可以學外道典籍。在《地持菩薩戒經》裡講到「背大向小」是屬於犯重。
佛看到網羅幢,網有孔,很密,羅網交織的網孔,一個孔代表一個世界,如同無量世界。釋迦佛尼佛觀無量的世界猶如網孔,ㄧㄧ世界,各各不同,別異無量,諸佛的法門亦復如是。這是告訴你,所有諸佛的法門如同梵王網羅幢的網孔,網孔依心地,這是表法的意思。ㄧ個網孔代表ㄧ個法門,無量的網孔代表無量的法門,所有的法門都不離心地,即使佛說得再多,八萬四千法統統不離真如自性,不離開真心本性。如果離開了,那就是經典上所講,離經ㄧ字即為魔說,一切行門不會離開真如自性。所以念佛修淨土,目的在於見性,如果不能見性,這個淨土法門也不叫淨土法門了,你也不用學,因為沒什麼殊勝的。念佛重點要見性,帶業往生只是它的附加功能而已,不是修淨土的就一定要帶業往生,也可以斷煩惱,也可以成菩提。
因為菩提自性,人人本有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,念佛就是為了如此而已。如今很多學淨土的人,每個都想帶業,他一直想:「我要帶業往生」。結果呢?淨土沒去,倒是帶了很多業,因為他天天想帶業,貪業帶一點,瞋業也帶一點,癡業也帶一點,我慢業也帶一點,什麼業都帶一點,愈帶愈多。
跟你講可以帶業,那是你有在用功,精進能消除業障,如果沒有消乾淨沒有關係,可以帶業,不是叫你一定要帶著業去往生。所以祖師跟你說「只帶舊業,不帶現行」,你現在心裡起心動念帶著業,會隨業流轉,不能往生淨土啊。這裡要再作個揀別,業伏不住不能往生,所以學淨土法門不是叫你天天想帶業,天天想帶業就會業障深重,念佛是要消除業障。所以末世學淨土的學人自己要清楚,不能夠天天想著「我要帶業」,你要想的是:我怎麼消除貪瞋癡?怎麼消除這百八煩惱、無量無邊的煩惱?這才是真正的學人。你才有學到佛法,這點非常地重要。
「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。為此娑婆世界。坐金剛華光王座。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。為是中一切大眾。略開心地法門竟。」
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做佛已經八千返,也就是八千次了。為什麼?正是因為這個名號,「能仁寂默」,「能仁」就是慈悲的意思,南閻浮提這裡的眾生心垢非常汙濁,人的壽命極短,他還願意來這裡示現成佛,所以知道佛的悲心有多重。在障礙這麼多、這惡劣的環境,他都還來這裡救度眾生,確實是不捨一人。所以你遇到佛法,你要生感恩的心。現代人講感恩的心,要感謝佛恩。縱然你粉身碎骨,你也沒有辦法報,所以祖師講:「粉骨碎身未足酬!」,沒有辦法報。佛恩大過父母恩,你的父母跟你只是一世而已,釋迦牟尼佛來此八千返。所以菩薩戒裡面講,常生佛性孝順心,就是要讓你用孝敬父母的心,順從佛陀的教誨,故名孝順父母師僧三寶。這世間父母生的是你的色身,你的和尚,乃至釋迦牟尼佛生育的是你的法身,是你的法身之父母。所以,「智度菩薩母,方便以為父」,如來以「大智」度一切眾生,以「善巧方便」攝化眾生,所以說是一切眾生的父母。你父母照顧你只有一生,來生他也沒有辦法。釋迦牟尼佛照顧眾生八千返,所以你要生恭敬心、孝順心,順於佛陀的教誨,要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」,這才是真正的孝順。佛門講的孝順跟世間人的愛欲孝順不一樣,世間人的孝順就是出於愛欲,是愛緣慈。比如說:這個人跟我有關係,對我好過,我就對他好,這愛緣慈。現在的小孩,要是父母障礙他,他就對父母生瞋恨,他就做ㄧ些悖逆之事,一旦父母對他好,他又跟父母又好了,從古到今都是如此,這種是愛緣慈。這都是有生有滅,都不能達到究竟,境界ㄧ轉,心隨著境界轉。有的小孩,他父母親對他很好,長大了以後,結果發現原來這不是我父母,甚至是自己的殺父仇人,馬上反過來要殺他們,就像阿闍世王。你們可以去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阿闍世王的故事。所以這世間的感情是會變的,唯有佛以無緣大慈攝受眾生,這不會改變,所以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,「為此娑婆世界。坐金剛華光王座。」金剛華光王就是示現成佛,佛的果地如同「金剛」,以萬行因「花」莊嚴自心,「光」是表如來的智慧,能夠善巧說法,釋迦牟尼佛成道坐於此座上,安住於自性清淨的境界,又叫大光明藏,故名金剛華光王座。「王」是無過其上的意思,也叫師子座,統統都是讚歎之詞。「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。為是中一切大眾。略開心地法門竟。」
所以上生摩醯首羅天王宮,說心地法門。如來出世就是講真心本性而已,修行就是修心地法門,要明心見性。三十心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十地就是從初地「歡喜地」ㄧ直到法雲地,為說明心地法門、說明菩薩行,菩薩的境界,所以釋迦牟尼佛講:「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。」如來出現於世,真正的佛法當中,唯說ㄧ乘法,《法華經》說:「終不以小乘。濟度於眾生。」釋迦牟尼佛說: 「我所得智慧。微妙最第一。」但是眾生沒有智慧,跟他講ㄧ乘法,他聽了沒有辦法接受,反而謗佛。所以佛尋念過去佛,是怎麼教化眾生的?所以方便說三乘,雖然說三乘,目的是要你了達ㄧ乘,不是要你去學三乘。所以佛說小乘法為破外道見,說般若法破二乘,最後法華涅槃,開權顯實,指示出常住真心,眾生本有如來秘藏。就是《涅槃經》的咸安秘藏,宗旨是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都能成佛。ㄧ闡提也有佛性,也能成就,沒有所謂「闡提不能成佛」的問題,所以跟《梵網經》講的一模一樣,後面就會講到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能做佛。
所謂「汝是當成佛。我是已成佛。常作如是信。戒品已具足。」這就是真正的無作戒體,所以釋迦牟尼佛直接授與一切眾生。受了菩薩戒沒有退戒的,因為不可能退失佛性,眾生縱然在迷,墮到了地獄,他再惡、再可惡,縱然他毀佛害教,他還是有佛性。古人講:「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」如遇到叛逆之事,只要如法招安,依舊是王土王民,所以不能夠「屠國安民」。生病了,你不能「滅身療病」,把這身體給消滅了,說是病好。所以真正的一乘了義就在於此,其他的二乘漸教,都是有修有斷,就如同滅身療病,屠國安民。特別是二乘,他要滅色入空,把色相給消除,才能入寂滅。二乘法講「析空」,透過分析色相而入於空,都是取著之法,都是不了義。大乘講「體空」,唯大乘直下見性,這方是直捷穩當之法,不走遠路。
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成佛,為一切大眾開心地法門竟。
「復從天王宮。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。為此地上一切眾生。凡夫癡暗之人。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。初發心中。常所誦一戒。光明金剛寶戒。」
這一段非常重要,佛從天王宮下來,在閻浮提菩提樹下成佛,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講的就是要傳盧舍那佛心地中,乃至初發心,乃至究竟位,常所誦一戒,這一戒叫「光明金剛寶戒」,持戒一定要了達這個道理,如果你不了達,你天天在持戒,即使做到:過午不食、不坐臥高廣大床,乃至十二頭陀行……等等的戒行,都是在事相上打轉而已。甚至因此起瞋恨,看人家有持、看人家有犯,自己有持、自己有犯,統統都是對待心,見持戒者心生恭敬,見毀戒者心生傲慢,輕視對方,總是沒有辦法成道。道宣律師當初就是不明白光明金剛寶戒,所以才妄生分別,後來窺基大師度他,才成就律宗一代的祖師。道宣律師行持非常好,受天人供養,所以他看不起人家不持戒,常生分別,就是不曉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、皆具此戒。這是現在戒場都沒有講的事情,現在的戒場講戒,都講一些世間話,甚至還告訴人家可以煮葷腥,這都是當場破戒,菩薩戒上說:自作教他,見作隨喜。而且大乘的戒律還要看,你是什麼身分破戒,如果你是出家人,你又是有影響力的人,你又在有影響力的地方,在戒場,你告訴大家可以煮葷腥,這就是自作教他,見作隨喜,你正犯第一條殺戒,菩薩波羅夷罪,你就破掉了,非菩薩,將生生常墮大地獄中。為什麼末法的出家人幾乎都下地獄,就是因為他告訴你可以煮葷腥。這地獄我不敢去,我也不想去,所以我告訴你們,千萬不能煮葷腥,絕不能殺生、不能吃肉,這是佛規定的,是菩薩戒的規定。甚至沒受戒的也一樣不能殺、不能吃,釋迦牟尼佛在《涅槃經》有規定不准吃肉。只要你是佛弟子,就不准吃,一旦吃了,那就不是佛弟子。
這是「是非題」,不是「選擇題」,沒有給你選的。所以要知道,對於心性不明白,後面的戒就沒有辦法持。你只在事相上說:「我自己沒有殺」,可是你忘了,你自己在戒場當中教人殺。或你平常教人殺,要是道場居士來問,或是朋友問你,你跟他講:為了家庭幸福圓滿可以殺生,那你就破菩薩戒了,這問題非常嚴重啊!你們自己可以反省,看自己有沒有犯戒?很簡單,你要是人情,那這戒就破掉了,那你要懺悔,你就要重受,甚至有人都不曉得自己破戒了,因為不知道「常住真心。性淨明體。」不知道持戒要從心地下手,所以常常犯後面的戒律。以前的祖師是大過不犯,小過不斷。現在的人是小過常犯,大過不斷,常常在毀戒,更常常犯戒,甚至還告訴人不要受戒。現在的出家人,甚至在家人會教你不要去受菩薩戒,說受了就會墮落。那盧舍那佛豈不墮落?釋迦牟尼佛豈不墮落?這些諸大菩薩: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……,各各都有受菩薩戒。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,他也受菩薩戒,怎麼會說受了會墮落呢?沒持好會墮落?應該說是你不知道怎麼持,不知道如何用心,如何持戒?你只在事相上做到,心想:「我沒有殺、我沒有偷」,但是,心裡面淫、殺、盜、妄念念不絕。所以菩薩戒不是只有講事相,只有講事相就會執在事相上,自己有沒有犯,有時候都還搞不清楚。就像在戒場裡面常常聽到,有人問:「如果家裡面的人,兒子女兒是吃葷腥,我回去還要煮給他吃,請問和尚,我怎麼辦?」這時,和尚就要下地獄給你看,因為他告訴你可以煮。這些法師嘴巴倒是很硬,說: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。」問題是:「你入地獄幹什麼去﹖」你入地獄只會辛苦了地藏菩薩。所以受了菩薩戒,千萬要記住:不能煮葷腥。

沒有受戒的呢?那更不能煮。因為有戒可犯名菩薩,無戒可犯是外道。沒有受戒的人,你煮了,你可沒有受戒的功德給你抵消,現代人講的:「你沒償債能力」。那你殺生,教人殺生,或像有的在電視上教人煮葷腥的,或是現在網路部落格教人煮葷腥的,你自己寫,寫得好高興,那些都存檔了,現在放在雲端裡面幾百年都不會刪掉,甚至人家把你寫的收集起來印成書,說是給大家家庭幸福。那你要大禍臨頭了!所以不明心地,就不知道這一戒,光明金剛寶戒應當常誦,如果不曉得,那就沒有辦法持戒。這一品先講到這裡,心地戒品下一次再作說明。